在划分勘查类型和确定工程间距时,遵循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依据矿体规模、主要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以往的划分依据也基本如此,分别采用变化系数 ( 厚度、品位) 、含矿系数等数量指标作参考。为了量化这些因素的影响大小,例如在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的新规范中,提出了类型系数的概念。即对每个因素都赋予一定的值,用每个矿床相对应的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就可以确定勘查类型。
在影响勘查类型的五个因素中,主矿体的规模大小比较重要,所赋予的类型系数要大些,约占 30% ; 构造对矿体形状有影响,与矿体规模间有联系,所赋予的值要小些,约占 10% ; 其他三个因素各占 20% 。
1. 按矿体规模划分
按矿体规模划分为大、中、小三类,具体划分如表 5-1 所列。
表 5-1 矿体规模
续表
注: 小型矿体: 长度 <150m 赋值0. 1,150 ~200m 赋值0. 2, >200m 赋值0. 3; 中型矿体: 300 ~500m 赋值0. 3 ~0. 4,500 ~ 700m 赋值 0. 5, > 700m 赋值 0. 6。
2. 按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划分 ( 三种类型赋值)
1) 简单: 类型系数 0. 6。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大透镜体、大脉状、长柱状及筒状。内部无夹石或夹石很少,基本无分枝复合或分枝复合有规律。
2) 较简单: 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系数 0. 4。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体、脉状、柱状。内部有夹石,有分枝复合。
3) 复杂: 类型系数 0. 2。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则的脉状、复脉状、小透镜状、扁豆状、囊状、鞍状、钩状、小圆柱状。内部夹石多,分枝复合多且无规律。
3. 按构造影响程度划分 ( 三种类型赋值)
1) 小: 类型系数 0. 3。矿体基本无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很小。
2) 中: 类型系数 0. 2。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
3) 大: 类型系数 0. 1。有多条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对矿体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矿体形态。
4. 按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划分 ( 按变化系数范围赋值)
矿体厚度稳定大致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种。各矿种不同稳定程度的厚度变化系数及各类型系数如表 5-2 所列。
厚度变化系数:
固体矿产勘查技术
式中:Vm为厚度变化系数;σm为厚度均方差; 为矿体厚度算术平均值;Mi为矿体某观测点的厚度;n为参加计算厚度的观测点数。
表 5-2 矿体厚度稳定程度
5. 按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划分 ( 按变化系数范围赋值)
根据主元素品位变化系数分为均匀、较均匀、不均匀三种。其各矿种有用组分均匀程度具体划分及相应的类型系数值如表 5-3 所列。
品位变化系数:
固体矿产勘查技术
式中:Vc为品位变化系数;σc为品位均方差; 为矿体品位算术平均值;Ci为矿体某观测点的品位;n为参加计算品位的观测点数。
表 5-3 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
续表
6.矿化连续程度
矿化连续程度是指有用组分分布的连续程度。一般情况下,矿化连续的矿体比矿化不连续的矿体更易于勘探。矿化的连续程度可用含矿率(Kp)表示。
固体矿产勘查技术
式中:l、s、v分别为矿体中可采部分的长度、面积、体积;L、S、V分别为矿体的总长度、总面积、总体积。
根据矿体连续程度可将矿划分为以下几种:
连续矿化Kp=1;微间断矿化Kp=1~0.7;间断矿化Kp=0.7~0.4;不连续矿化Kp=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