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和菩萨道有所不同吗?

2025-04-30 17:19:4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当然不一样,代表了不同境界的修行,用考试成绩形象的来比喻,佛=100分的修行者,菩萨=90-100分的修行者,罗汉=70-80分的修行者,神仙/天人=60-70分的修行者,僧人/和尚=30-59分的修行者。
不过,这个问题要讲透,就要从十法界讲起。佛陀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也就是包含我们地球的空间由十个不同的时间流速和不同维度的空间组成,其中分为六凡界和四圣界,六凡界就是我们常说的“六道轮回”,分别为天道(神仙界)、阿修罗道(半人半神)、人道(我们)、旁生道(动物)、地狱道、饿鬼道,这里面的生命体因为都存有爱欲烦恼的缘故,都在这六个空间反复转世轮回,逃不出去,故称“六道轮回。而四圣界则由彻悟宇宙真相、没有烦恼爱欲的修行者组成,分为声闻道(听闻佛法而悟道)、缘觉道(没有听闻佛法的机会但能凭借自己的经历悟道)、菩萨道、佛四个层次的生命体。
而三界,又是六道轮回里面天道的进一步的细分,我粗浅的给你划分一下吧:
1、佛道(最高境界)
2、菩萨道
3、缘觉道
4、声闻道(阿罗汉在这里)
--------------这是四圣界与六凡界的分界线,分界线上面是圣人,下面是凡俗。
5、天道
1)无色界(4层空间)
2)色界(18层空间。上帝、大梵天、盘古女娲都在这里)
3)欲界(6层空间。玉皇大帝、四大天王、财神爷在这里)
6、阿修罗道
7、人间道(你我在这里)
8、旁生道(动物都在这里,包括龙啊、貔貅啊、蟒神啊等瑞兽神兽)
9、饿鬼道(夜叉在这里)
10、地狱道(18层地狱在这里)

回答2:

佛道是指一切佛法和修行法门的统称,声闻、缘觉、菩萨道等都属于佛道范围,也就是说佛道包含菩萨道。
菩萨为“菩提萨埵”的简称,意为“觉有情”,谓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菩萨发大慈悲心,除了转化自己的烦恼,并广修六度万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渐圆满一切功德。
至于现在感觉追悔莫及也是没必要的,儒家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佛教也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所以关键不是过去,而是当下。只要当下开始决心修心修行,永远不会晚。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回答3:

佛道是佛子修行的最终目标,是福德智慧圆满究竟之极致。成就佛道,需要行菩萨道;菩萨道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积攒成佛的福德智慧因缘,觉行圆满,即入佛位。而成就了佛道,依然还要行菩萨道,是为慈悲示现,乘愿再来,践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尽未来际,无有穷尽。
念佛要想获得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必须下苦功夫,成就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才会有相应处。

回答4:

菩萨道是修行成佛的方法
菩萨道是大乘行者由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由于除自修自渡外,渡众生是重要的工作,要完成这种艰困的工作,就必须要有动机,它是渡生的动力,这就是慈悲心(在佛教中以大慈弥勒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代表);要有目标,就是宏伟的愿望(以大愿地藏菩萨为代表);
要有渡生的大智慧,好的工具与方法(以大智文殊菩萨为代表);要有永恒不断的渡生行为(以大行普贤菩萨为代表);最后要有大精进心去完成(以大势至菩萨为代表)。具有上面这五种条件,菩萨道才能顺利的走下去。
发渡生大愿
渡生是一种有相的行为,是一种'事业',要成就大业,就要有大目标大愿望,现今所知伟大的佛菩萨们,在开始修行时(即因地时)都有伟大的宏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这些大愿在经过漫长岁月的考验(也是一种极强大的定力)及付诸实行,才使他们达成所愿而终成为宇宙中名号响亮的佛菩萨。
发四无量心
这是菩萨'渡生时所持的心'。菩萨渡生时要有无量的慈、悲、喜、舍四种心。简单的说,慈就是给众生快乐;悲是去除众生的痛苦;喜是欢喜赞叹他人的成就或快乐(其反面就是嫉妒,见不得他人好)进而参与其事;舍是以怨亲平等心将一切舍与众生。要达到'无量'的层次就要完全去除'有我'之心,一般我们所发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限量、有范围、有我的,由'自性'而出的慈悲喜舍才是真正无量,一般人只要能做到'近似无量'就可以了。
修六波罗密
这是菩萨修行渡生的做法,大乘修行者是自度、度人并重,他们日常的行事就是行六度法,又称六波罗密,是六种能到达彼岸(即解脱生死)的方法,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菩萨的布施范围很广,包括财施、法施与无畏施。法施是说佛法助众生离苦得乐以至解脱生死;无畏施是让众生免于恐惧的布施,例如我们能陪伴癌症末期病人并开导他们,使他们心中免除死亡的恐惧,这就是一种无畏施。菩萨布施要做到无相布施,简单的说就是不求一切回报,也没有施者与受施者之心(如此可免去因同情而起施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