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求职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2025-04-14 20:33:5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人人都可以从各自行业角度观察、分析、思考互联网,但与从网络业的角度看外部世界完
全不同。思维互联网与互联网思维不同,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从一个角度看,4月20日是中国互联网诞生20周年的日子,因为1994年的这一天,第一
条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互联网线路开通运行。与中国互联网五周年,十周年时不同,现今媒体上
充斥着溢美之词,“互联网精神”或者“互联网思维”成为流行概念,而不是早年谈起互联网常见
的“泡沫”、“炒作”、“低俗”或者“增值服务”了。以至于几个年轻人在中关村五道口开了个街头
卖肉夹馍的买卖,因为生意兴隆,也被媒体奉为“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的楷模,理由是
这几个年轻人刚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而且顾客多为在这一带驻扎的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买
肉夹馍有优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前倨后恭的现象?无非是互联网真的火了,出现了一批成功的网络公
司,出现了一个个充满杀伤力的创新,出现了若干传统产业甚至传统社会体制的生存危机。于
是就有IT业、媒体业、零售业、金融业等人士纷纷出来反思和揣摩互联网火爆背后所依托的
“精神”和“思维”,希望以此来改造传统产业,抵御网络业的蚕食进攻。但是,由于没有网络业
的一手体验,由于既得利益和传统包袱的羁绊,他们谈论的“精神”和“思维”总是不到位。人人
都可以从各自行业角度观察、分析、思考互联网,但与从网络业的角度看外部世界完全不同。
思维互联网与互联网思维不同,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最大的不同是对互联网的基本认知上的差异。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把互联网作为工业化社
会走向信息化社会的基础,把信息流作为继商品流、货币流之后最重要的社会发展动力,把信
息生产、交换和传播作为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出发点,而商品和货币不过是信息的载体
而已。基于这样的认知,网络业的大大小小的创新无不带有摧毁、取代、改造、融合各种传统
产业和传统社会运行机制的性质和作用,这是网络业主流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中国互联网20年的发展中,网络业对传统电信业、IT业、媒体业、娱乐业、零售业的
冲击效果显而易见,而对金融业、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冲击刚刚开始。至于在其他一些国家
已经开始的对教育、医药、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冲击势必在中国的未来出现。总之,网络为
体、创新为用就是对互联网思维最简单的概括。
与之相对的是形形色色的思维互联网的言论和行为,可以一言以蔽之日传统为体、网络为
用。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传统产业和传统社会运行体系的参与者和维护者都不愿承认互联网
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更愿意把互联网看作一种工具,一种可以或不得不加以利用但决不能改
变和取代传统的东西。结果,不管他们对互联网如何认真观察、思考、分析,无论如何也产生
不了互联网思维。这是立场使然,是利益使然,与智商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