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上初三。
所以发现初三的物理和化学都和初二物理有很大的联系,而且看你的物理也不是很稳定(初2要保证物理在90以上最好捏。),所以一定要在这上面多下工夫!!
你历史不错,保持!
不过地理很危险捏,这样可能会拖你会考的后腿,记得地理要多背.
数学……数学讲究扎实的基础,灵活运算和空间想象能力,多多锻炼锻炼,提高数学成绩就不是一件难事。有人对数字敏感,有人对文字敏感,理解能力好的同学自然选择理科,记忆能力好的同学选择文科,理科不要太失望,看看你理科的薄弱点在哪里,每次考试的失分点,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总结,相信会有所提高。
文科成绩是重点,其他科考的高可以也带一带数学这门,所以不用太绝望……加油吧
英语不错哦,比我好。英语不大会拖分,不过保持这个成绩也是必要的,毕竟这是我们的第二语言嘛~~
政治你是大大的可以,我就不加评价了,保持保持~~!
历史成绩你虽然普遍比我好,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一下,初3历史虽然是世界历史,但是它考试完全和中国历史(8下的)挂钩,所以你中国历史学的不好你初三就完了。比如我,现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在同一时期发生的时间都不怎么知道……
最后是语文,先问你,你文言文好吗?
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那么初3的书就可以应付了
(好几个章节几乎都是文言文的……)。
虽然语文不高于均分,但对于这个分数你不用感到难过,你说你现代文阅读不好,记住多做阅读练习!因为语文考试注重的都是阅读联系,所以在阅读段文这一领域你一定要能够将学过的方法和阅读技巧灵活运用就可以了。加油!
还有,关于课外阅读。最近出卷子的人都喜欢出名著阅读题,这也是一个难点。比如《水浒传》、《名人传》、《海底两万里》这些书,知识点都很多,记得要多读,读懂。
关于数学,有些资料可以供你参考。
数学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会灵活运用知识。考试时也要认认真真地看题目,教你几点:
有不少学生对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稍微转一个弯即可)却无从下手。比如:一个因数缩小3倍,另一个因数也缩小3倍,得到的积是120。那么原来的积是( )。有好多学生都认为是“360”。由此我感觉到学生对题目的审题能力和方法上存在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现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方面(特别是课外拓展)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一探讨。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一、“读”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培养学生独立读题来理解题意的习惯。比如:在一条长100米公路的两侧栽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一共栽( )棵。“两侧”二字是本题的重点,有好多学生就因为这而导致错误,失分的比例较大。
二、“敲”
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一个八位数,高位是7,任意相邻的数位上的数字相差3,最低位上是( )。其中“相邻”二字部分学生不理解其有何用意。
其次,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跳绳比赛规定每人跳5分钟,王平共跳337下,张华平均每分钟比王平多跳12下,张华一共跳( )下。其实学生真正理解“张华平均每分钟比王平多跳12下”的话,就不难发现张华5分钟比王平多跳几下,对张华跳的次数就能迎刃而解了。
再一个就是学生对生活常识中的一些知识还缺乏认识与理解。如:小强今年11岁,小军今年17岁,当两人的年龄和是38岁时,小强( )岁。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他们的年龄各增长几岁,这就要抓住“当两人的年龄和是38岁时”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小强增加几岁与小军增加几岁的和就是38岁”,还有一点:每人每年增加的岁数永远是一样的。就是“他们增加的岁数和就是[38-(11+17)]÷2”这样不难判断出小强增加几岁了。
三、“述”
述,就是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如小军家距外婆家600米,一天他带一条狗,从家去外婆家,一出发狗就跑向外婆家,到外婆家后又立即回,回来遇到小军时,它又跑向外婆家,狗就这样来回不停的跑,已知小军每分钟走50米,狗每分钟跑200米,问小军到外婆家时,狗共跑了( )米路。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军家距外婆家600米,一天他带一条狗,从家去外婆家,已知小军每分钟走50米,可走多少时间?当小军一出发狗就跑向外婆家,到外婆家后又立即回,回来遇到小军时,它又跑向外婆家,狗就这样来回不停的跑,直到小军走到,狗也到达。狗每分钟跑200米,问狗共跑了( )米路。”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狗与小军跑的时间是一样多的)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四、“拟”
拟,就是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景,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1.列表。如“小强今年11岁,小军今年17岁,当两人的年龄和是38岁时,小强( )岁。”审题时把条件和问题用表格表示出来,通过列表整理,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及其数量关系便一目了然,不至于搞错数量间的关系。
2.画图。如:“在一条长100米公路的两侧栽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一共栽( )棵。”
依题意可画出线段图,这一点的突破也是审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