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石分为下地砥与仕上砥。其中下地砥有七种,仕上砥有两种,具体如下:
下地砥:
1.金刚砥(kōngō-dō): 人造砥石,颗粒粗糙,用于大面积锈蚀的刀剑。
2.备水砥(binsui-dō):熊本县天草地方出产,色黄白,细度大概在400左右,石质中硬,切削能力中等。
3.改正砥(kaisei):山形县出产,茶色,细度大概在600左右,石质硬,切削能力中等。
4.中名仓砥(cho-nagura):爱知县南设乐郡出产,色黄白搀杂,细度800—1200,石质硬,切削能力中等。
5.细名仓砥(kōma-nagura):爱知县南设乐郡出产,色乳白,细度1500左右,石质硬,切削能力中等。
6.内昙刃砥(ūchigūmōrihatō):京都地方出产,色浓灰,细度3000—4000,石质软,切削能力中等。
7.内昙地砥(ūchigūmōrijito):京都地方出产,色浓灰,细度5000以上,石质硬,切削能力差。
仕上砥:
1.刃艶(hatō):优质“内昙砥”切割成的小片。
2.地艶砥(jito):京都地方出产的“鸣滝砥”切割而成,黄色与灰绿色,质地硬。
扩展资料:
研磨前的准备工作:
一把刀剑拿到手后,先不要急着上砥石开磨。把刀拿在手里花上时间充分观察是必要的程序。本阿弥家记录研磨心得的书《本阿弥行状记》里写道“细工匠干活的时候,一把刀拿在手里十天、二十天的反复观察,直至参透这把刀”。
一把需要研磨的刀,刀身会有诸多问题需要修复。最常见的是锈迹和麻点、刃口崩坏、切先断损、刀刃弯曲等等。新作出来的刀因为刀匠的制作问题,也会有瑕疵在刀身上,这样充分的观察研究就很有必要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刀研磨
砥石有很多种类,出产于日本全国各地。质量有好有坏,而且粗细相差很大。不同地方的研磨师使用不同种类的砥石。现在由于天然砥石被大规模开采,开始变得缺乏,人工的磨石也被用于研磨。可是这种磨石并不被看好,毕竟日本刀及其研磨是传统工艺。 下地砥——基础研磨用磨石,主要有七种。
1.金刚砥: 人造砥石,颗粒粗糙,用于大面积锈蚀的刀剑。
2.备水砥:熊本县天草地方出产,色黄白,细度大概在400左右,石质中硬,切削能力中等。
3.改正砥:山形县出产,茶色,细度大概在600左右,石质硬,切削能力中等。
4.中名仓砥:爱知县南设乐郡出产,色黄白搀杂,细度800—1200,石质硬,切削能力中等。
5.细名仓砥:爱知县南设乐郡出产,色乳白,细度1500左右,石质硬,切削能力中等。
6.内昙刃砥:京都地方出产,色浓灰,细度3000—4000,石质软,切削能力中等。
7.内昙地砥:京都地方出产,色浓灰,细度5000以上,石质硬,切削能力差。 仕上砥——完成阶段用磨石。
1.刃艶:优质“内昙砥”切割成的小片。
2.地艶砥:京都地方出产的“鸣滝砥”切割而成,黄色与灰绿色,质地硬。
砥石放在厚木块上,木块有一个槽,可以挡住砥石不滑动。研磨师采取跪姿(也可以坐在矮凳上),左脚踩在弯木上压紧砥石。厚木块是倾斜的,所以研磨的时候只会磨砥石的一半。这样一来,把砥石来回换,中间就不会凹进去。这也是评价一位研磨师技术的标准之一(我们磨刀的时候一般都会把磨石磨得中间低吧?后来就没法用了,而中间鼓的话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把刀的一头用厚纸和布片包起来,方便把握,然后就是漫长的研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