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家庙的文化

2025-04-27 01:03:5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关公家庙中,娘娘殿内那仪态端庄、神情淑静的关娘娘塑像,关平、关兴夫妇殿中儒雅纯朴的关平、关兴夫妇塑像,将关公文化中所蕴含着的家庭伦理道德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完善,即贤妻良母式的道德呼唤,以及子承父志式的伦理规范。
至于围绕着关公家庙中那些虎柏、凤柏、五世同堂桑树等神奇植物,所流传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则更为关公的生平和身世增加了传奇的内容和神话般的色彩,使关公的故事和关公文化,在一般的民众之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同时,也为关公庙宇带来了更为兴盛的香火,赢得了更加众多的敬仰和崇拜。前人咏关公家庙有诗云:旧宅千余载,看侯去不归。英雄轻书锦,田舍薄征衣。古墓高槐合,遗龛细草霏。画梁双燕子,还似汉时飞。常平关公家庙,作为海内外独一无二的祭祀关公家庭的庙宇,作为关公文化拓展和深化的重要实物载体,在认识和研究关公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确实,在细雨微风、双燕斜飞中,参拜或凭吊这座古柏森森、青草萋萋的古老家庙,能使人产生无限的感伤和感慨,同时也能使人领悟到关公文化更为丰富、复杂的精神和内涵。 关公的故里在古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那里有全国最大的关帝庙,关公家庙和关公祖茔。是全球关公信仰者的朝拜圣地。随着关公文化和关公故里旅游的兴起,关公故里已形成了专业生产关公铜像的巨大产业链。
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是:“解州关公”铜像。这里的“解州关公”不仅是地域意义上的名词,它是一个文化品牌,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是中国关公第一品牌,山西省著名文化品牌。关公故里“解州关公”铜像传承中国青铜历史,承载千年关公文化,融入关公故里纯正气脉,成为最有价值的山西文化名片,颇受社会各界青睐。具有以下特点和文化内涵:
1、关公面部神态逼真,表情丰富赋予关公生生活力;
2、纹饰写实精美,雕刻工艺精湛。
3、艺术造型参考解州关帝庙内历代壁画和历史资料;
4、原创作品均由著名雕塑家和关公研究专家指导把关;
5、作品泥塑模型取用黄河之水和关公故里黄泥土精雕细琢;
6、选用关公故里中条山产的优质电解铜精心浇铸;
7、传统手工流程,千锤百炼,表面防锈防氧化特殊处理;
8、产权的唯一性。所有作品均已进行版权登记和申请外观专利保护;
9、在关公故里关公家庙开光接灵,最为正宗富有灵气;
10、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代表山西传统文化的特定产品;
11、2011年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山西省政府特选文化礼品
12、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的最好载体; 1、世博会关公青铜雕像《夜读春秋》。2010年代表山西省政府参加上海世博会,引起很大反响。  
2、《诚信》关公。2011年第六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山西省人民政府精选特色文化礼品,赠送给世界五百强公司领导。 中国关庙虽多,但关圣家庙却仅此独有,天下无双。关圣家庙亦称[关帝祖祠],位于关公故里的运城常平村,与解州关帝庙遥相呼应,相传系常平村民于隋朝初年创建,始为祠堂,至金代形成庙宇。据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西元1599年)魏养蒙所撰的《重修常平关圣家庙碑记)称,金代常平里舍人王兴于金世宗大定十七年(西元1177年)创建正殿三间,转护环廊四十间,寝殿、仪门各三间,大门三间,北向。後来又有常平村人胡錀对庙宇进行过局部修葺及增扩,至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兴建圣祖殿,此後再无修葺。  庙宇坐北向南,规模宏伟,布局严谨,殿阁壮丽,占地13,320平方公尺。庙前建牌坊三座,位于东西两侧者为木结构,三门四柱庑殿顶,分别名为「灵钟鹾海」、「秀毓条山」;居中者为石结构,三门四柱,正前方置铁狮一对,明间门頟书「关王故里」四字。庙内中轴线上由前至後依次排列着山门、午门、献殿、崇宁殿(关帝殿)、娘娘殿(关夫人殿)、圣祖殿等六座建筑,两侧则配置钟、鼓二楼及厢房、配殿、碑亭、回廊及道士院等,在总体布局上与解州关帝庙同样沿袭了「前朝後寝」之型制。山门、午门、献殿均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灰色筒板瓦覆盖,绿琉璃瓦剪边。崇宁殿是庙内主体建筑,建于砖砌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回廊均进深一间,总面宽七间,总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绿琉璃覆盖,施花琉璃脊饰;大殿明间施板门两扇,左右次间施直棂窗;殿内木雕神龛装饰富丽,内置关羽像,器宇轩昂,神情肃穆。龛内、外分置侍者像四尊,造型丰满,神态逼真,谦卑恭谨。娘娘殿面阔与进深各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前檐建插廊,施垂花门,左右两侧建配殿,自成院落;殿内神龛供关夫人像,左右两侧侍女像或持帕、或握笏,恭身肃立,乃清代塑像之佳作。圣祖殿在庙宇后端,建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西元1773年),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灰色筒板瓦覆盖,置于砖石构筑的台基之上,殿前月台宽敞,殿内供关羽始祖、曾祖、祖父和父及其三祖夫人像,为海内外其他武庙所未见。   庙内东隅午门前檐右侧有六角七级砖塔一座,高约15公尺。塔的底部为方形基座,四壁镶嵌金世宗大定十七年(西元1177年)、明世宗嘉靖八年(西元1529年)和四十四年(西元1565年)以及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西元1817年)四通碑碣。塔身上下收分较大,层间叠涩出檐,反叠涩收进,形成下层塔檐及上层基座,极顶砌筑圆盘,惜其上塔刹今已不存。砖塔肥硕持重,端庄稳健,平素无饰,历经明嘉靖年间(西元1552~66年)河东地区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庙南中条山下古柏苍翠,石碑林立,乃关氏祖坟。由关圣家庙至关氏祖坟的通道上建有献殿、祭台等,惜今已不存。庙内有各种碑碣数十通,对关羽封号及关族世袭,庙宇沿革等记述甚详。   关圣家庙古木参天,盘根错节,苍翠蓊郁,扎枝纵横,几乎每株古树都有隽永神奇的传说。  娘娘殿院内有古桑一株,乃明代所植,树龄逾500余年,粗可合围,表皮鳞状,俗谓之「麒麟皮」。一般桑树所结桑椹一年仅成熟一次,但是这株桑树的桑椹却于一年之内可五熟五落。其下部有五条树根,约碗口粗细,裸露于地面约1公尺。根部上方为树干,树干距地面约5公尺处伸出五株粗枝,不但与树干下五条祖根相互呼应,也与家庙供奉关羽之曾祖、祖父、父亲、关羽本人、关羽子关平及关兴五代暗合,号称「五世同堂桑」。   庙院内娘娘殿西北隅另有古柏一株,名曰「云柏」,树干中裂,以铁箍环护,树身倾斜,与地面成45度角,直指10公里外的解州关庙。每至严冬,大雪纷飞,笼罩万物,此柏却落雪必化,无有覆压,故亦称「热柏」』、「化雪柏」、「无雪柏」。据自东瀛的参观者声称,此类树种世界上属濒危植物,已极罕见。  庙内主体建筑崇宁殿前檐左右两侧各有古柏一株,名「龙」、「虎」柏,二柏主干内侧距地面约1公尺处树皮凸凹,形成龙身、虎首,自然天成,唯妙唯肖,令人称奇。乡里习俗以红绳缠绕龙、虎柏身,然後裁龙柏、虎柏所缠红绳一段为幼子做项圈,便是认其为「乾爹」,可保佑子女健康成长,鸿福齐天。此俗历久不衰,遗风迄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