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简称潭,因盛产湘莲而别称“莲城”,又称”潭城“。与长沙、株洲同为国家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心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区、岳塘区五个县(市)区,总面积5006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万。根据《湖南统计年鉴2014》,湘潭城区面积168.2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9.2平方公里。
湘潭从南朝开始建县,距今约1500多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誉。“湘中灵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湘潭伟人、巨匠灿若星辰,蜀汉名相蒋琬,晚清重臣曾国藩,文化名人齐白石,一代领袖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著名将领黄公略、开国大将陈赓、谭政等都诞生于此。历经千年积淀,科教人力资源丰富,科教实力居湖南省第二位,拥有湘潭大学、湖南科大等大中专院校12所,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交通主动脉京港澳高速与沪昆高速公路在市区交汇,京广铁路、沪昆铁路和沪昆客专等在境内纵横交错,在建的长株潭城际铁路即将构建起三市半小时经济圈。湘潭是“一五”、“二五”时期全国23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南地区的工业重镇。目前拥有国家级湘潭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湘潭综合保税区。201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70亿元,人均GDP仅次于长沙居全省第二位。
地理位置
湘潭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偏东地区,地跨东经111°58′—113°05′,北纬27°21′—28°05′。东西横宽108公里,南北纵长81公里,总面积5005.8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
湘潭地势地貌
湘潭市总的地貌轮廓是北、西、南地势高,中部、东部地势低平,但地势起伏较为和缓,反差强度不大,近
魅力湘潭(18张)80%的面积在海拔150米以下。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
平原、水面俱备。在全部土地总面积中,山地607.76平方公里,占12.12%;丘陵965.41平方公里,占19.25%;岗地1607.39平方公里,占32.05%;平原1406.81平方公里,占28.05%;水面427.59平方公里,占8.53%。[1]
湘潭气候特征
湘潭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秋干旱,冬春易受寒潮和大风侵袭。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640-1700小时。热量资源富足,平均气温16.7-17.4℃。降水量较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全年降水量为1200-1500毫米。
湘潭交通通讯编辑湘潭概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2012年全年货运量8466.06万吨,增长10.5%。全年客运量为4975.06万人,增长3%。年末公路线路里程7741.35公里,增长12.3%。2012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为45.45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1.71万辆。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4.81亿元,增长19.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40.16万户;移动电话225.73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6.97万户。2012年3月湘潭市在湖南省内率先启动“无线城市”建设,在全城普及无线宽带网络。[8]
湘潭航空
湘潭至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路程仅需1个小时,可直飞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曼谷等大中城市。远期规划建设长株潭第二机场---韶山机场。
湘潭铁路
湘黔线横贯
湘潭火车站(23张)市境,京广线在市区经过,洛湛线在市境西北经过。10余家大型企业各有铁路专线与这两大主干线相通。境内设有湘潭站、湘潭东站(货运站)、湘乡站和韶山站四个站。2012年12月26日改扩建工程基本完工的湘潭站和湘乡站恢复客运,硬件条件得到很大提升[9]。全面完工后的湘潭火车站将提升为规模始发站,现已开通往广州的始发列车,计划开通8对始发列车。
湘潭市现有森林植被以人工林为主,树种类型多样,用材林有杉木、马尾松、樟木、稠木、楠木、百乐等16种;经济林有油茶、油桐、棕、乌桕、桑、茶叶、桃、李、梅等15种;引进树有湿地松、国外松、火炬松、水杉、池杉、意大利杨、黑荆等。农作物资源丰富,可供栽培的粮食、油料、纤维及其他经济作物上千种。湘潭县的“寸三莲”、市郊的寸辣椒、矮脚白菜、项蓬长冬瓜等都比较出名。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达到40多种,畜禽中的沙子岭猪、壶天石羊为优良的地方品种。
特产小吃:灯芯糕,药糖,龙牌酱油等历史名人:韶山毛泽东,乌石彭德怀,白石齐白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