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专家:大量印刷对联阻碍了对联文化的传承

2025-04-06 02:36:0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现代化技术大量印刷对联,对对联文化的传承不利。”民俗学专家王作楫一针见血。

在他记忆中,直至上世纪中叶,手书春联还非常流行。1947年春节前后,他曾到一个非常贫困的同学家中做客,这一家就是用锅底灰蘸着油和水,自己创作春联:“破衣破被过大年,人家吃肉我真馋”;上世纪70年代,他到一个破庙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那里的一群乞丐竟也自己手写对联:“上无一片瓦,下无立锥地”。

“当然了,这些对联都不规范,甚至连基本创作规律都不符合,但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们依然值得关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类谁都能够创作的对联,保证了对联在老百姓中千百年的流传。”王作楫说。
。。。。。。

回答2:

  这是源自新华网的一则报道,有关的文章如下:
  新春至,家家户户贴春联。
  春联,即“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春联文化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以这种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中文语言艺术形式,描绘着时代背景,抒发着世人祈愿。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浸润墨香的手书春联,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商场、超市批量销售的印刷体对联,成为古老对联文化的承载符号。
  不过,还有一些人,正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延续传统,延展历史,传播文化之力。
  小山村里的楹联景观
  位于怀柔区汤河口镇深山沟里的新地村,是个只有不到50户人家的小村庄,平常少有外人光顾,最近却热闹起来,不仅附近村镇的人参观,更有来自贵州的百人考察团慕名而来——“北京楹联第一村”的名号,令这个小山村别具一格。
  步入新地村,每家每户的大门上,都悬挂着棕底金字的硬木楹联。80岁的崔文善老大爷是老村干部,他披着军大衣,笑容满面,指着自家楹联念道:“修文偃武千秋誉,积善循良万里春。”他虽底气十足、声如洪钟,可念得却有些磕磕绊绊。原来,崔大爷不识字,硬是把楹联内容背了下来,“这个对联的意思我明白,里面还有我的名字,我特别喜欢。”
  村民于绍文家与崔大爷家住得不远,于绍文的妻子刘瑞玲是个孝顺的儿媳,精心照顾年过九旬的公公饮食起居,直到去年老人过世。这家人的孝行闻名全镇,家门上的楹联“庭宽室雅春常驻,地利人和福永存”,正表达了对善德的传扬。
  在村子里搞楹联文化,最初想法来自村支书刘志清。这几年,村民住上了新房,周边的健身器材也越来越完善,但他总觉得村里少了点文化味道。“我们村比较偏远,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必须找到村民们熟悉的、容易理解接受的形式来推广文化,才能切实有效。”他找到了怀柔区第三小学的彭校长,一起商量怎样在新地村推广文化。彭校长又请来怀柔区楹联学会的徐东升会长共同研究,三人一拍即合——引入楹联这种流传千年、雅俗共赏的形式。
  在刘志清看来,太过通俗的对联到处都是,找几副贴门上,意义不大;要是能把村民的具体情况写到对联里,就最好不过了。于是,徐东升又找到了北京楹联学会会长潘家农。去年8月,潘会长带着来自北京楹联学会、怀柔区楹联学会的30多位会员,深入新地村实地探访,与每一户村民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最终,专家们创作出一百多副对联,并审慎筛选出49副,请多位书法家书写,制成楹联——
  每户人家的专属楹联,成为各家的闪亮名片。
  刘志清介绍,新地村计划于今年修建占地900平方米左右的文体活动中心和约占五六亩地的楹联书法公园,让楹联文化在村里进一步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