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有没有参加慈溪战役和大沽口战役?

2024-12-03 23:49:5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中山大学的袁时伟教授在他的《历史与教科书》一文中说到僧格林沁与大沽口战役是不爱国的冲动表现,可是事实上大沽口战役是清政府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唯一的胜利,教授为这段历史摸黑是何居心,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了。那真正的大沽口战役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我从网上找到的历史原貌:

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胜利后,并未达到迫使中国清廷“修约”的目的,再次进犯大沽口,清军英勇还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联军兵船12艘,击毙、击伤英兵460人,法兵14人。英国军官死5人,伤23人,甚至海军司令贺布也受了伤。还活捉英、法兵各1名,并缴获了舢板船3只,洋枪41枝,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清军在这次作战中仅伤亡32人,大沽炮台只遭到轻度破坏,海口一切防御也没有损失。由此可见,侵略者在这次战役中失败之惨。连侵略分子也不得不承认“这确是一次可怕的惨败”,“这是英国人自撤出喀布尔后在亚洲所遭到的最严重的失败”。

1858年6月,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兵舰相继南撤。咸丰帝对在大炮威逼下签订的《天津条约》条款很不满意,特别害怕外国公使驻京会损害自己的尊严,一方面派人与英、法谈判,想利用谈判之机“修改条约”;另一方面立即动手加强沿海防务,授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新任直隶总督庆祺负责办理。僧格林沁接到咸丰帝谕令后,率京营及东三省蒙古马队各一部,自通州到达天津,会同瑞麟等亲往海口查勘,决定加强大沽口等地的防务力量,切实地做了三方面工作:

1.恢复直隶海口水师,增加大沽口等地的军队。直隶海口水师,自道光元年裁撤以后,在海口大沽只有陆路设弁兵两营,共1600余名,防守力量单薄,为此瑞麟上奏咸丰帝,请求“复设水师,方可捍卫边疆”,“拟请设立水师兵2000名,步兵800名,马兵200名,统共3000名,除海口大沽两营原设弁兵1600余名抵补外,计增兵1300余名” ,此奏折得到清廷批准,到1859年3月,大沽海口共有守军3000名。此外,尚有马队500人驻新城,马队500人驻新河。这样仅大沽附近地区就有防兵4000人。僧格林沁等还考虑到大沽海口地方辽阔,南至山东地界200里,东至山海关600余里,为了加强整个海口的防御力量,奏调吉林、黑龙江、察哈尔等地马队5000名并酌带京旗官兵2000名,以资调拨,这一建议也得到清廷的批准。另外,天津道府及沿海各县还招募团练乡勇共5万余人。从而使沿海特别是大沽口的兵力有了较大的增加。

2.在大沽口重建和增设炮台,严密设防。大沽炮台在1858年5月曾被英法联军占领,南北炮台均被联军拆毁。僧格林沁等到达大沽口后,对防务进行了整顿,除仍在原基上重建4座炮台外,还增设2座,每台守兵约400人。“海口南岸炮台三座,高自三丈至五丈不等;北岸炮台二座,一高三丈,一高五丈1,“又於北岸石头缝地方,添设三丈高炮台一座,以为后路策应”。重建4个炮台的高度和厚度均较前有所增加,新建2个炮台也十分坚固。6台安设各种火炮,其中1万2千斤重炮2门, 1万斤重炮6门, 5千斤重炮2门,均系钢炮,安设洋铁炮23门。还“竖立桩木,安设炮台口,周围坚筑堤墙,沿墙修盖土窨,密布炮门枪眼”。在海口设置了三道拦河栏障。清军的目的是用这些障碍来拦阻敌舰。对于陆上也作了防御,“其于海岸筑垒也,内外各竖合抱大木一层,加帮小木十余层,中以牛皮囊土实之,椎筑极坚……挖濠深广皆二丈”,在临海修筑高3丈宽2丈长围数里,布置可谓周密。

3.严格挑选、训练士兵,严守海防机密。为了提高清军的战斗力,僧格林沁等对守卫大沽南北两岸炮台的士兵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旧存额兵,详加考验,裁汰老弱,随时更换”,还下令在各处招募新兵,“务择其年力精壮者”;同时想方设法来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调拨有一定专长的京旗军营官兵8百人,替换无“一技之长”、“操防难期得力”的新兵,僧格林沁亲自督率各营官兵,“排列队伍,演放炮位”,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并仿照健锐等营操赏工费章程,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办法:“以抬枪、鸟枪作为考验应习之技,再能放炮有准,加给工费银五钱;善识水性能藏身水内者,加给工费银五钱;又能於鸟枪上头演习纯熟,交锋时可抵长矛者,加(给)工费银五钱;又如长矛腰刀各项杂技习演出众者,每一技加给工费银一钱”,在层层加赏的情况下,官兵的“轰射技术极为良好”,在“瞄准射击和操炮方面已足以和训练有素的欧洲军队相媲美”。

重建后的大沽炮台,防御力量大为增强。为了更有效地消灭来犯的敌舰,僧格林沁等十分重视防务的保密工作,一方面上奏提醒咸丰帝:“大沽海口,布置均已周密,不特不可令其(洋人)经由,且不可令其窥伺”。同时派出弁兵改扮成乡民,拦阻前来刺探军情的英军,使其无法获得所需情报;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官兵,严守机密,“夷船到后,伤令官兵在暗处了望,炮台营墙不露一人,各炮门俱有炮帘遮挡,白昼不见旗帜,夜间不闻更鼓,每遇潮长,每营撤去桥板,各项官兵不准出人”,致使敌人不了解内情, 虽“屡在船桅用千里镜打看,止见营垒数座,不见炮位官兵”。这样,敌人在明处,清军守在暗处,交战时,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大沽口的事先设防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这次战役的胜负,当时人夏燮在分析1858年和1859年两次大沽战役不同结果时说:“大沽两次之役,先负后胜,议者以为先事之备,得算较多”25,这是很有道理的。
清军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爱国官兵的英勇作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这次战役胜利的可靠保障。

1859年大沽口的军事冲突完全是由英法侵略者一手造成的。但英国资产阶级出于他们的阶级本性,事后反而疯狂地指责中国,大肆叫嚣要实行充分的报复,用武力来征服中国。为了驳斥英国资产阶级的无耻谰言,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明确指出:“中国当局反对的不是英国外交使节前往北京,而是英国军舰沿白河上驶”。“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马克思的话,指明了这次战役的性质:清军进行的是正义的保卫战,英法联军进行的是海盗式的侵略战争。这连当时身为美国公使华若翰翻译的美国传教土丁韪良也不能不承认英法联军“打了第一枪,所以是侵略者,在整个事件中他们也都是错的”。

大沽炮台的广大爱国官兵是为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尊严而战,战斗目的明确,士气高昂,在战斗中涌现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守将直隶提督史荣椿和大沽协副将龙汝元是其中的代表。当时,史荣椿守南岸中炮台,龙汝元守北岸前炮台,“二公之督战也,身当敌冲,锋镝从耳边过,奋不一顾”,“奋勇先登,亲燃巨炮,击中夷船,英夷凶焰正炽,炮火横飞。二公酣战多时,有请回帐少息者,辄大声叱之。是时也,天色惨淡,波涛汹涌,风雷激荡之中,二公遂先后中炮。龙公受祸尤烈,立即阵亡。史公略延片刻,自知不起,犹复指挥三军,大呼杀贼而死。合营悲愤之余,勇气百倍”,“无不以一当百,枪炮连环,声撼天地”,“击沉夷船多只,浮尸海面,大快人心!该夷皆鼠窜而去”。这些记载,是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真实写照。僧格林沁在查明情况后,在奏折中充分肯定了广大官兵的功劳;“此次接仗一昼夜之久,各军奋力堵御,战气百倍,实堪嘉尚”。

广大官兵的奋勇战斗,得到大沽一带人民的积极支援。战斗打响后,当地人民群众同仇敌忾,纷纷助战,“欢欣鼓舞、馈送饼面食物,於矢石交下之时,运赴营盘,络绎不绝”,这对坚守国防前线浴血抗敌的将士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支持。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配合守军,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这正如伟大导师恩格斯所预见的那样:“毫无疑义的,在军事上英人在华人中间定会遇到自己的高材生”,同时,中国人民“已觉悟到古老的中国遇到极大的危险”,起来和侵略者作坚决的斗争。1859年大沽保卫战的胜利,就是广大军民英勇反侵略的结果。

僧格林沁是当时朝廷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他不同意清政府对外一味求和的做法,认为“我国家专恃柔远羁縻,该夷等断不知感动,贪求无厌,何能满其所欲”37,“此时惟有沿海团练。同深敌忾”。他分析了1868年大沽炮台失陷的原因,是因为前线指挥官囿于“不得先行开炮”的成见,不能当机立断,让致命闯入内河,卡住咽喉重地,中了敌人诡计的结果。事后,当咸丰帝又提出夷船“如竟闯进内河,再当观衅而动”的主张时,僧格林沁当即提醒咸丰帝,不要忘记1858年大沽炮台失陷的历史教训,指出:“若仍俟闯入内河,已入咽喉重地,再行观衅而动,则毫无把握”,提出了两条对付敌舰的原则:在数量上“倘夷船一二只驶进海口,谨遵训示,由地方官派员迎至拦江沙外,与之理论……。设三五只以上蜂拥而至,是决裂情形已露,自未便专恃羁縻”;在地点上,“以拦江沙内鸡心滩为限,……设竟闯入鸡心滩,势不得不慑以兵威,祗可鼓舞将士,奋力截击,开炮轰打,以申天讨而扼妖氛”。这一建议获得咸丰帝“相机酌办”43的批答。这样,僧格林沁取得了指挥这次战役的主动权。

为了做好战备工作,僧格林沁自1858年“奉旨办理海防以来,昼夜辛勤,弹试竭虑”,1859年初,“又亲至海口驻扎,与士卒誓同甘苦·风雨无间”,为大沽口的海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此受到清廷的嘉奖,得到御用巡幸袍、褂各一件。

在英法兵舰“皆竖红旗,立意启衅用武”之时,僧格林沁还“念两年抚局,一经开炮,则局势全变,仍复隐忍静伺,”命令炮台不要先行开炮。??军忍无可忍,正如僧格林沁在奏折中所写的那样:“郁怒多时,势难禁遏,各营大小炮位环轰叠击”。“势难禁遏”反映了广大官兵为保国御侮进发出来的爱国激情,是难于压制下去的,同时这也是僧格林沁的推托之词,他称马厉兵,立足于战,但又受到咸丰帝的掣肘,咸丰帝给他下过“勿遽开枪炮,以顾大局”的禁令,他不敢违反禁令又不忍心这样做,在广大官兵奋起抗敌后,就顺水推舟,顺应了广大官兵的抗敌意愿,为提防咸丰帝可能会用“不顾大局”的罪名来追查他的责任,就事先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准备用“势难禁遏”来??机,“挥鞭上马,督军鏖战,戒炮台同时开炮”“以冀上申国威,下抒民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广大官兵奋勇战斗,集中炮击英国舰队司令座舰及最邻近他的船只,没几分钟,带路的“负鼠”号被击中,死伤多人,紧跟其后的旗舰“鸻鸟”号也被命中,舰长拉桑上尉和第一步兵团的凯南上尉等多人被打死,英国舰队司令贺布也受重伤,迫使他只好改乘一艘很大的运输汽艇“鸬鹚”号来指挥战斗,清军炮火马上又集中在这艘有旗舰标帜的汽艇上。由于刚交锋,清军炮火就命中敌舰的指挥中心,打乱了敌人的阵脚,在清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以致使英军的损失颇为重大”,参战的一小支法军也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英国舰队司令贺布,因第一次大沽之战的胜利而骄满自信,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仍象上年一样,大沽海口设防简陋,清军战斗力不强,炮台可轻易占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英法联合舰队虽然在发起攻击前进行了侦察,因清军隐蔽良好,保密措施严密,无法窥探虚实,远道而来的联军,将骄兵疲又贸然轻进,结果必然是处处碰壁,一败涂地。

这一战役的胜利,给英法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它表明:尽管清军军事技术落后,但在爱国思想激励下,广大官兵作战是勇敢的,只要清政府预有准备,指挥得当,是能够打败英法侵略者的。英法侵略者吹嘘的船坚炮利,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英勇的中国军民面前,不过是骗人的鬼话而已。
还原大沽口战役
回答者:chpu117 - 举人 四级 10-20 20:27

咸丰八年,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沾海口,由于防御设施不固,加之坐失战机,第一次大沾口战役失败,答允外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六月,派主和派大臣桂良、花沙那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闻知后,义正辞严,立即向咸丰帝奏报,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部队,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因当时朝廷中主和派占上风,僧格林沁忠君保国之良策未被采纳。但作为朝廷有地位、有影响的重臣,能够坚决对以英国为首的外敌和国内投降派进行旗帜鲜明的斗争,对咸丰皇帝态度的改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九年四月,咸丰帝决心已定,遣僧格林沁至天津,颁给钦差大臣关防,督办大沽失败的教训整肃军队,积极筹建大沽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以海口为“前敌门户”,双港为“后应藩蓠”,沿白河进行了纵深梯次的部属,同时又从科尔沁草原征调了一批蒙古骑兵,作好了反侵略军的一切准备。咸丰九年六月,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这支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十三只炮艇组成,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少将为指挥。他们行至天津大沽口,藐视中国军队的设 防,不听中国军队提出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中国军队设防区大沽口,激起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了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经过一天一夜激战,英军六只炮艇被打得不能作战,其中四只被击沉,25名水手和645名海军陆战队员被打死,93名水手和250名海军陆战队员受伤,伤亡总数达434人,法国士兵伤亡占陆战队的半数以上。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受重伤。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武装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作为这次战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僧格林沁为维护我国独立和尊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对于此次战役,马克思曾发表文章说:“中国当局反对的不是英国外交使节前往北京,而是英国军舰沿白河上驶。中国当局曾请普鲁士先生,由陆路入京,无须用军舰护送”,“那么中国人抵抗英国人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卷‘对华战争’一节)。清廷对僧格林沁等抗战有功将士大加奖赏。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重新组织军队,七月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洲,咸丰帝下令拔去三眼花翎,革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兰旗满洲都统官爵,以示薄惩。继而八里桥战斗失利,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主和派大臣怨僧格林沁触怒了外夷导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弹劾僧格林沁。八月,咸丰帝革去他的王爵仍留钦差大臣。十月,签订了《北京条约》。
咸丰十年九月,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风起。清廷复僧格林沁郡王,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联军作战。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谕内阁:僧格林沁奏哲里木盟盟长责任要紧,不能兼顾,另行拟员请简一摺。僧格林沁所遗哲里木盟长员缺,著达尔罕亲王索特那木彭苏克补授。同治元年(1862年),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不久诏世袭罔替。此时,朝廷授权钦差大臣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僧格林沁倚重骑兵优势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几年中多次打败捻军。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在鄂东霍山黑石渡决战,僧格林沁采取剿抚两手策略,收降捻军十几万人,打散了十几万人,清军亦损失惨重。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率一万一千余兵力追击东路捻军赖文光、张崇禹部,追至山东曹洲荷泽县高楼寨,陷入捻军伏击圈,清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被杀,终年55岁,一代蒙古将星陨落。
回答者:FBI_CIA - 试用期 一级 10-22 19:14

戈登参与的首场战役是青浦攻坚战。这个职业军人在是役所体现出的优良素质使他名声大振:当守城的太平军看到这个勇敢的...由于高文祥会造洋枪,沾了个洋字,一早就被义和团的匪徒绑去杀了。端王爷被慈禧老太后流放三千里去了西北。天津城里...
回答者:关羽0000 - 童生 一级 10-30 11:18

参加了!
回答者:fairydeadlie - 试用期 一级 10-31 22:55

在大沽口重建和增设炮台,严密设防。大沽炮台在1858年5月曾被英法联军占领,南北炮台均被联军拆毁。僧格林沁等到达大沽口后,对防务进行了整顿,除仍在原基上重建4座炮台外,还增设2座,每台守兵约400人。“海口南岸炮台三座,高自三丈至五丈不等;北岸炮台二座,一高三丈,一高五丈1,“又於北岸石头缝地方,添设三丈高炮台一座,以为后路策应”。重建4个炮台的高度和厚度均较前有所增加,新建2个炮台也十分坚固。6台安设各种火炮,其中1万2千斤重炮2门, 1万斤重炮6门, 5千斤重炮2门,均系钢炮,安设洋铁炮23门。还“竖立桩木,安设炮台口,周围坚筑堤墙,沿墙修盖土窨,密布炮门枪眼”。在海口设置了三道拦河栏障。清军的目的是用这些障碍来拦阻敌舰。对于陆上也作了防御,“其于海岸筑垒也,内外各竖合抱大木一层,加帮小木十余层,中以牛皮囊土实之,椎筑极坚……挖濠深广皆二丈”,在临海修筑高3丈宽2丈长围数里,布置可谓周密。
咸丰八年,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沾海口,由于防御设施不固,加之坐失战机,第一次大沾口战役失败,答允外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六月,派主和派大臣桂良、花沙那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闻知后,义正辞严,立即向咸丰帝奏报,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部队,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因当时朝廷中主和派占上风,僧格林沁忠君保国之良策未被采纳。但作为朝廷有地位、有影响的重臣,能够坚决对以英国为首的外敌和国内投降派进行旗帜鲜明的斗争,对咸丰皇帝态度的改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九年四月,咸丰帝决心已定,遣僧格林沁至天津,颁给钦差大臣关防,督办大沽失败的教训整肃军队,积极筹建大沽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以海口为“前敌门户”,双港为“后应藩蓠”,沿白河进行了纵深梯次的部属,同时又从科尔沁草原征调了一批蒙古骑兵,作好了反侵略军的一切准备。咸丰九年六月,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这支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十三只炮艇组成,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少将为指挥。他们行至天津大沽口,藐视中国军队的设 防,不听中国军队提出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中国军队设防区大沽口,激起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了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经过一天一夜激战,英军六只炮艇被打得不能作战,其中四只被击沉,25名水手和645名海军陆战队员被打死,93名水手和250名海军陆战队员受伤,伤亡总数达434人,法国士兵伤亡占陆战队的半数以上。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受重伤。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武装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作为这次战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僧格林沁为维护我国独立和尊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对于此次战役,马克思曾发表文章说:“中国当局反对的不是英国外交使节前往北京,而是英国军舰沿白河上驶。中国当局曾请普鲁士先生,由陆路入京,无须用军舰护送”,“那么中国人抵抗英国人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卷‘对华战争’一节)。清廷对僧格林沁等抗战有功将士大加奖赏。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重新组织军队,七月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洲,咸丰帝下令拔去三眼花翎,革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兰旗满洲都统官爵,以示薄惩。继而八里桥战斗失利,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主和派大臣怨僧格林沁触怒了外夷导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弹劾僧格林沁。八月,咸丰帝革去他的王爵仍留钦差大臣。十月,签订了《北京条约》。
咸丰十年九月,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风起。清廷复僧格林沁郡王,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联军作战。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谕内阁:僧格林沁奏哲里木盟盟长责任要紧,不能兼顾,另行拟员请简一摺。僧格林沁所遗哲里木盟长员缺,著达尔罕亲王索特那木彭苏克补授。同治元年(1862年),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不久诏世袭罔替。此时,朝廷授权钦差大臣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僧格林沁倚重骑兵优势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几年中多次打败捻军。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在鄂东霍山黑石渡决战,僧格林沁采取剿抚两手策略,收降捻军十几万人,打散了十几万人,清军亦损失惨重。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率一万一千余兵力追击东路捻军赖文光、张崇禹部,追至山东曹洲荷泽县高楼寨,陷入捻军伏击圈,清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被杀,终年55岁,一代蒙古将星陨落。
参加这次战斗的爱国清军全部阵亡,义和团并没有参加战斗

回答2:

  中山大学的袁时伟教授在他的《历史与教科书》一文中说到僧格林沁与大沽口战役是不爱国的冲动表现,可是事实上大沽口战役是清政府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唯一的胜利,教授为这段历史摸黑是何居心,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了。那真正的大沽口战役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我从网上找到的历史原貌:

  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胜利后,并未达到迫使中国清廷“修约”的目的,再次进犯大沽口,清军英勇还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联军兵船12艘,击毙、击伤英兵460人,法兵14人。英国军官死5人,伤23人,甚至海军司令贺布也受了伤。还活捉英、法兵各1名,并缴获了舢板船3只,洋枪41枝,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清军在这次作战中仅伤亡32人,大沽炮台只遭到轻度破坏,海口一切防御也没有损失。由此可见,侵略者在这次战役中失败之惨。连侵略分子也不得不承认“这确是一次可怕的惨败”,“这是英国人自撤出喀布尔后在亚洲所遭到的最严重的失败”。

  1858年6月,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兵舰相继南撤。咸丰帝对在大炮威逼下签订的《天津条约》条款很不满意,特别害怕外国公使驻京会损害自己的尊严,一方面派人与英、法谈判,想利用谈判之机“修改条约”;另一方面立即动手加强沿海防务,授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新任直隶总督庆祺负责办理。僧格林沁接到咸丰帝谕令后,率京营及东三省蒙古马队各一部,自通州到达天津,会同瑞麟等亲往海口查勘,决定加强大沽口等地的防务力量,切实地做了三方面工作:

  1.恢复直隶海口水师,增加大沽口等地的军队。直隶海口水师,自道光元年裁撤以后,在海口大沽只有陆路设弁兵两营,共1600余名,防守力量单薄,为此瑞麟上奏咸丰帝,请求“复设水师,方可捍卫边疆”,“拟请设立水师兵2000名,步兵800名,马兵200名,统共3000名,除海口大沽两营原设弁兵1600余名抵补外,计增兵1300余名” ,此奏折得到清廷批准,到1859年3月,大沽海口共有守军3000名。此外,尚有马队500人驻新城,马队500人驻新河。这样仅大沽附近地区就有防兵4000人。僧格林沁等还考虑到大沽海口地方辽阔,南至山东地界200里,东至山海关600余里,为了加强整个海口的防御力量,奏调吉林、黑龙江、察哈尔等地马队5000名并酌带京旗官兵2000名,以资调拨,这一建议也得到清廷的批准。另外,天津道府及沿海各县还招募团练乡勇共5万余人。从而使沿海特别是大沽口的兵力有了较大的增加。

  2.在大沽口重建和增设炮台,严密设防。大沽炮台在1858年5月曾被英法联军占领,南北炮台均被联军拆毁。僧格林沁等到达大沽口后,对防务进行了整顿,除仍在原基上重建4座炮台外,还增设2座,每台守兵约400人。“海口南岸炮台三座,高自三丈至五丈不等;北岸炮台二座,一高三丈,一高五丈1,“又於北岸石头缝地方,添设三丈高炮台一座,以为后路策应”。重建4个炮台的高度和厚度均较前有所增加,新建2个炮台也十分坚固。6台安设各种火炮,其中1万2千斤重炮2门, 1万斤重炮6门, 5千斤重炮2门,均系钢炮,安设洋铁炮23门。还“竖立桩木,安设炮台口,周围坚筑堤墙,沿墙修盖土窨,密布炮门枪眼”。在海口设置了三道拦河栏障。清军的目的是用这些障碍来拦阻敌舰。对于陆上也作了防御,“其于海岸筑垒也,内外各竖合抱大木一层,加帮小木十余层,中以牛皮囊土实之,椎筑极坚……挖濠深广皆二丈”,在临海修筑高3丈宽2丈长围数里,布置可谓周密。

  3.严格挑选、训练士兵,严守海防机密。为了提高清军的战斗力,僧格林沁等对守卫大沽南北两岸炮台的士兵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旧存额兵,详加考验,裁汰老弱,随时更换”,还下令在各处招募新兵,“务择其年力精壮者”;同时想方设法来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调拨有一定专长的京旗军营官兵8百人,替换无“一技之长”、“操防难期得力”的新兵,僧格林沁亲自督率各营官兵,“排列队伍,演放炮位”,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并仿照健锐等营操赏工费章程,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办法:“以抬枪、鸟枪作为考验应习之技,再能放炮有准,加给工费银五钱;善识水性能藏身水内者,加给工费银五钱;又能於鸟枪上头演习纯熟,交锋时可抵长矛者,加(给)工费银五钱;又如长矛腰刀各项杂技习演出众者,每一技加给工费银一钱”,在层层加赏的情况下,官兵的“轰射技术极为良好”,在“瞄准射击和操炮方面已足以和训练有素的欧洲军队相媲美”。

  重建后的大沽炮台,防御力量大为增强。为了更有效地消灭来犯的敌舰,僧格林沁等十分重视防务的保密工作,一方面上奏提醒咸丰帝:“大沽海口,布置均已周密,不特不可令其(洋人)经由,且不可令其窥伺”。同时派出弁兵改扮成乡民,拦阻前来刺探军情的英军,使其无法获得所需情报;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官兵,严守机密,“夷船到后,伤令官兵在暗处了望,炮台营墙不露一人,各炮门俱有炮帘遮挡,白昼不见旗帜,夜间不闻更鼓,每遇潮长,每营撤去桥板,各项官兵不准出人”,致使敌人不了解内情, 虽“屡在船桅用千里镜打看,止见营垒数座,不见炮位官兵”。这样,敌人在明处,清军守在暗处,交战时,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大沽口的事先设防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这次战役的胜负,当时人夏燮在分析1858年和1859年两次大沽战役不同结果时说:“大沽两次之役,先负后胜,议者以为先事之备,得算较多”25,这是很有道理的。
  清军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爱国官兵的英勇作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这次战役胜利的可靠保障。

  1859年大沽口的军事冲突完全是由英法侵略者一手造成的。但英国资产阶级出于他们的阶级本性,事后反而疯狂地指责中国,大肆叫嚣要实行充分的报复,用武力来征服中国。为了驳斥英国资产阶级的无耻谰言,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明确指出:“中国当局反对的不是英国外交使节前往北京,而是英国军舰沿白河上驶”。“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马克思的话,指明了这次战役的性质:清军进行的是正义的保卫战,英法联军进行的是海盗式的侵略战争。这连当时身为美国公使华若翰翻译的美国传教土丁韪良也不能不承认英法联军“打了第一枪,所以是侵略者,在整个事件中他们也都是错的”。

  大沽炮台的广大爱国官兵是为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尊严而战,战斗目的明确,士气高昂,在战斗中涌现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守将直隶提督史荣椿和大沽协副将龙汝元是其中的代表。当时,史荣椿守南岸中炮台,龙汝元守北岸前炮台,“二公之督战也,身当敌冲,锋镝从耳边过,奋不一顾”,“奋勇先登,亲燃巨炮,击中夷船,英夷凶焰正炽,炮火横飞。二公酣战多时,有请回帐少息者,辄大声叱之。是时也,天色惨淡,波涛汹涌,风雷激荡之中,二公遂先后中炮。龙公受祸尤烈,立即阵亡。史公略延片刻,自知不起,犹复指挥三军,大呼杀贼而死。合营悲愤之余,勇气百倍”,“无不以一当百,枪炮连环,声撼天地”,“击沉夷船多只,浮尸海面,大快人心!该夷皆鼠窜而去”。这些记载,是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真实写照。僧格林沁在查明情况后,在奏折中充分肯定了广大官兵的功劳;“此次接仗一昼夜之久,各军奋力堵御,战气百倍,实堪嘉尚”。

  广大官兵的奋勇战斗,得到大沽一带人民的积极支援。战斗打响后,当地人民群众同仇敌忾,纷纷助战,“欢欣鼓舞、馈送饼面食物,於矢石交下之时,运赴营盘,络绎不绝”,这对坚守国防前线浴血抗敌的将士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支持。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配合守军,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这正如伟大导师恩格斯所预见的那样:“毫无疑义的,在军事上英人在华人中间定会遇到自己的高材生”,同时,中国人民“已觉悟到古老的中国遇到极大的危险”,起来和侵略者作坚决的斗争。1859年大沽保卫战的胜利,就是广大军民英勇反侵略的结果。

  僧格林沁是当时朝廷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他不同意清政府对外一味求和的做法,认为“我国家专恃柔远羁縻,该夷等断不知感动,贪求无厌,何能满其所欲”37,“此时惟有沿海团练。同深敌忾”。他分析了1868年大沽炮台失陷的原因,是因为前线指挥官囿于“不得先行开炮”的成见,不能当机立断,让致命闯入内河,卡住咽喉重地,中了敌人诡计的结果。事后,当咸丰帝又提出夷船“如竟闯进内河,再当观衅而动”的主张时,僧格林沁当即提醒咸丰帝,不要忘记1858年大沽炮台失陷的历史教训,指出:“若仍俟闯入内河,已入咽喉重地,再行观衅而动,则毫无把握”,提出了两条对付敌舰的原则:在数量上“倘夷船一二只驶进海口,谨遵训示,由地方官派员迎至拦江沙外,与之理论……。设三五只以上蜂拥而至,是决裂情形已露,自未便专恃羁縻”;在地点上,“以拦江沙内鸡心滩为限,……设竟闯入鸡心滩,势不得不慑以兵威,祗可鼓舞将士,奋力截击,开炮轰打,以申天讨而扼妖氛”。这一建议获得咸丰帝“相机酌办”43的批答。这样,僧格林沁取得了指挥这次战役的主动权。

  为了做好战备工作,僧格林沁自1858年“奉旨办理海防以来,昼夜辛勤,弹试竭虑”,1859年初,“又亲至海口驻扎,与士卒誓同甘苦·风雨无间”,为大沽口的海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此受到清廷的嘉奖,得到御用巡幸袍、褂各一件。

  在英法兵舰“皆竖红旗,立意启衅用武”之时,僧格林沁还“念两年抚局,一经开炮,则局势全变,仍复隐忍静伺,”命令炮台不要先行开炮。??军忍无可忍,正如僧格林沁在奏折中所写的那样:“郁怒多时,势难禁遏,各营大小炮位环轰叠击”。“势难禁遏”反映了广大官兵为保国御侮进发出来的爱国激情,是难于压制下去的,同时这也是僧格林沁的推托之词,他称马厉兵,立足于战,但又受到咸丰帝的掣肘,咸丰帝给他下过“勿遽开枪炮,以顾大局”的禁令,他不敢违反禁令又不忍心这样做,在广大官兵奋起抗敌后,就顺水推舟,顺应了广大官兵的抗敌意愿,为提防咸丰帝可能会用“不顾大局”的罪名来追查他的责任,就事先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准备用“势难禁遏”来??机,“挥鞭上马,督军鏖战,戒炮台同时开炮”“以冀上申国威,下抒民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广大官兵奋勇战斗,集中炮击英国舰队司令座舰及最邻近他的船只,没几分钟,带路的“负鼠”号被击中,死伤多人,紧跟其后的旗舰“鸻鸟”号也被命中,舰长拉桑上尉和第一步兵团的凯南上尉等多人被打死,英国舰队司令贺布也受重伤,迫使他只好改乘一艘很大的运输汽艇“鸬鹚”号来指挥战斗,清军炮火马上又集中在这艘有旗舰标帜的汽艇上。由于刚交锋,清军炮火就命中敌舰的指挥中心,打乱了敌人的阵脚,在清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以致使英军的损失颇为重大”,参战的一小支法军也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英国舰队司令贺布,因第一次大沽之战的胜利而骄满自信,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仍象上年一样,大沽海口设防简陋,清军战斗力不强,炮台可轻易占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英法联合舰队虽然在发起攻击前进行了侦察,因清军隐蔽良好,保密措施严密,无法窥探虚实,远道而来的联军,将骄兵疲又贸然轻进,结果必然是处处碰壁,一败涂地。

  这一战役的胜利,给英法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它表明:尽管清军军事技术落后,但在爱国思想激励下,广大官兵作战是勇敢的,只要清政府预有准备,指挥得当,是能够打败英法侵略者的。英法侵略者吹嘘的船坚炮利,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英勇的中国军民面前,不过是骗人的鬼话而已。
  还原大沽口战役

回答3:

在大沽口重建和增设炮台,严密设防。大沽炮台在1858年5月曾被英法联军占领,南北炮台均被联军拆毁。僧格林沁等到达大沽口后,对防务进行了整顿,除仍在原基上重建4座炮台外,还增设2座,每台守兵约400人。“海口南岸炮台三座,高自三丈至五丈不等;北岸炮台二座,一高三丈,一高五丈1,“又於北岸石头缝地方,添设三丈高炮台一座,以为后路策应”。重建4个炮台的高度和厚度均较前有所增加,新建2个炮台也十分坚固。6台安设各种火炮,其中1万2千斤重炮2门, 1万斤重炮6门, 5千斤重炮2门,均系钢炮,安设洋铁炮23门。还“竖立桩木,安设炮台口,周围坚筑堤墙,沿墙修盖土窨,密布炮门枪眼”。在海口设置了三道拦河栏障。清军的目的是用这些障碍来拦阻敌舰。对于陆上也作了防御,“其于海岸筑垒也,内外各竖合抱大木一层,加帮小木十余层,中以牛皮囊土实之,椎筑极坚……挖濠深广皆二丈”,在临海修筑高3丈宽2丈长围数里,布置可谓周密。
咸丰八年,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沾海口,由于防御设施不固,加之坐失战机,第一次大沾口战役失败,答允外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六月,派主和派大臣桂良、花沙那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闻知后,义正辞严,立即向咸丰帝奏报,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部队,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因当时朝廷中主和派占上风,僧格林沁忠君保国之良策未被采纳。但作为朝廷有地位、有影响的重臣,能够坚决对以英国为首的外敌和国内投降派进行旗帜鲜明的斗争,对咸丰皇帝态度的改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九年四月,咸丰帝决心已定,遣僧格林沁至天津,颁给钦差大臣关防,督办大沽失败的教训整肃军队,积极筹建大沽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以海口为“前敌门户”,双港为“后应藩蓠”,沿白河进行了纵深梯次的部属,同时又从科尔沁草原征调了一批蒙古骑兵,作好了反侵略军的一切准备。咸丰九年六月,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这支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十三只炮艇组成,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少将为指挥。他们行至天津大沽口,藐视中国军队的设 防,不听中国军队提出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中国军队设防区大沽口,激起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了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经过一天一夜激战,英军六只炮艇被打得不能作战,其中四只被击沉,25名水手和645名海军陆战队员被打死,93名水手和250名海军陆战队员受伤,伤亡总数达434人,法国士兵伤亡占陆战队的半数以上。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受重伤。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武装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作为这次战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僧格林沁为维护我国独立和尊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对于此次战役,马克思曾发表文章说:“中国当局反对的不是英国外交使节前往北京,而是英国军舰沿白河上驶。中国当局曾请普鲁士先生,由陆路入京,无须用军舰护送”,“那么中国人抵抗英国人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卷‘对华战争’一节)。清廷对僧格林沁等抗战有功将士大加奖赏。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重新组织军队,七月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洲,咸丰帝下令拔去三眼花翎,革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兰旗满洲都统官爵,以示薄惩。继而八里桥战斗失利,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主和派大臣怨僧格林沁触怒了外夷导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弹劾僧格林沁。八月,咸丰帝革去他的王爵仍留钦差大臣。十月,签订了《北京条约》。
咸丰十年九月,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风起。清廷复僧格林沁郡王,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联军作战。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谕内阁:僧格林沁奏哲里木盟盟长责任要紧,不能兼顾,另行拟员请简一摺。僧格林沁所遗哲里木盟长员缺,著达尔罕亲王索特那木彭苏克补授。同治元年(1862年),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不久诏世袭罔替。此时,朝廷授权钦差大臣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僧格林沁倚重骑兵优势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几年中多次打败捻军。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在鄂东霍山黑石渡决战,僧格林沁采取剿抚两手策略,收降捻军十几万人,打散了十几万人,清军亦损失惨重。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率一万一千余兵力追击东路捻军赖文光、张崇禹部,追至山东曹洲荷泽县高楼寨,陷入捻军伏击圈,清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被杀,终年55岁,一代蒙古将星陨落。
参加这次战斗的爱国清军全部阵亡,义和团并没有参加战斗

回答4:

慈溪战役是太平军参加的。

大沽口战役义和团参加了:
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英、法、德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

回答5:

咸丰八年,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沾海口,由于防御设施不固,加之坐失战机,第一次大沾口战役失败,答允外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六月,派主和派大臣桂良、花沙那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闻知后,义正辞严,立即向咸丰帝奏报,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部队,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因当时朝廷中主和派占上风,僧格林沁忠君保国之良策未被采纳。但作为朝廷有地位、有影响的重臣,能够坚决对以英国为首的外敌和国内投降派进行旗帜鲜明的斗争,对咸丰皇帝态度的改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九年四月,咸丰帝决心已定,遣僧格林沁至天津,颁给钦差大臣关防,督办大沽失败的教训整肃军队,积极筹建大沽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以海口为“前敌门户”,双港为“后应藩蓠”,沿白河进行了纵深梯次的部属,同时又从科尔沁草原征调了一批蒙古骑兵,作好了反侵略军的一切准备。咸丰九年六月,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这支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十三只炮艇组成,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少将为指挥。他们行至天津大沽口,藐视中国军队的设 防,不听中国军队提出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中国军队设防区大沽口,激起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了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经过一天一夜激战,英军六只炮艇被打得不能作战,其中四只被击沉,25名水手和645名海军陆战队员被打死,93名水手和250名海军陆战队员受伤,伤亡总数达434人,法国士兵伤亡占陆战队的半数以上。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受重伤。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武装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作为这次战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僧格林沁为维护我国独立和尊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对于此次战役,马克思曾发表文章说:“中国当局反对的不是英国外交使节前往北京,而是英国军舰沿白河上驶。中国当局曾请普鲁士先生,由陆路入京,无须用军舰护送”,“那么中国人抵抗英国人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卷‘对华战争’一节)。清廷对僧格林沁等抗战有功将士大加奖赏。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重新组织军队,七月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洲,咸丰帝下令拔去三眼花翎,革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兰旗满洲都统官爵,以示薄惩。继而八里桥战斗失利,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主和派大臣怨僧格林沁触怒了外夷导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弹劾僧格林沁。八月,咸丰帝革去他的王爵仍留钦差大臣。十月,签订了《北京条约》。
咸丰十年九月,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风起。清廷复僧格林沁郡王,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联军作战。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谕内阁:僧格林沁奏哲里木盟盟长责任要紧,不能兼顾,另行拟员请简一摺。僧格林沁所遗哲里木盟长员缺,著达尔罕亲王索特那木彭苏克补授。同治元年(1862年),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不久诏世袭罔替。此时,朝廷授权钦差大臣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僧格林沁倚重骑兵优势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几年中多次打败捻军。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在鄂东霍山黑石渡决战,僧格林沁采取剿抚两手策略,收降捻军十几万人,打散了十几万人,清军亦损失惨重。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率一万一千余兵力追击东路捻军赖文光、张崇禹部,追至山东曹洲荷泽县高楼寨,陷入捻军伏击圈,清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被杀,终年55岁,一代蒙古将星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