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沭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

2025-04-26 08:05:5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7.1.1.1 基本特征

1)沂沭断裂带是由四条主干断裂组成的具二堑夹一垒构造样式的组合型断裂,航磁ΔT异常图显示为一系列NNE-NE向线状和串珠状异常带,与鲁西NW向的磁场区和鲁东NE向的磁场区有显著区别,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沂沭断裂带主要表现为NNE走向的重力梯度带。带内结晶基底的构造线方向与两侧基底岩系具完全不同的构造特征,并控制着地层的展布方向与岩浆岩的发育程度。

2)通过详细的构造剖面研究,沂沭断裂带表现为经历复杂的形成与演化,其活动方式于不同时期不同区段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造成兼具韧性与脆性、挤压与引张、左旋与右旋等性质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

3)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表明沂沭断裂带是一条切幔的深大断裂,但又表现为浅层次的铲式断裂和深部的陡切断裂特点,这种结构特征说明断裂分层滑移和下切的特点,也反映了断裂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与金矿关系密切的是断裂带下盘的蚀变岩和汞丹山凸起区内变质变形的基底岩系,水系沉积物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古元古代变质变形侵入岩体和中太古代变质地层中。岩石中金含量显示,在结晶基底分布区中金的标准高差和变异系数最大,易于富集成矿。

7.1.1.2 形成与演化

从地层(岩石)展布特征分析,沂沭断裂并非是一条十分古老的断裂,而是受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化制约,中生代时期发生强烈的构造活动,新生代以来则以差异升降活动为主。总的看来,中生代燕山期活动迹象最为明显,表现为以左行平移,随后出现拉张作用,并持续到古近纪;在晚近期阶段(新近纪-第四纪)则表现为右旋扭压性为主的构造特征。

沂沭断裂带经历了复杂而多期的构造运动,中生代时期,中国东部开始了由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阶段(陆相盆地伸展发育与造山),中生代是我国滨太平洋构造体系强烈活动阶段(亦称大陆边缘活化阶段),致使中国东部发生地幔置换作用与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同时,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夹持下的秦-祁-昆洋盆地消亡碰撞造山,使沂沭断裂带发生强烈的构造活化并发生大规模的左行平移,以及其后的推覆、右行平移及张裂作用。在这一大的构造背景下,沂沭断裂对该地区的构造格局、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以及矿产的形成与分布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太平洋板块不断俯冲,沂沭断裂带处在大陆活动边缘裂谷中。上地幔深熔岩浆不断由这里涌出,为成矿送来矿源和热源。而在它的东侧由于板块热作用,地壳物质重熔形成大量的多期次的花岗质岩石,成为区内金矿成矿的重要母体。

沂沭断裂带在古近纪时以左行平移为主伴有张裂,后期演化成裂谷;新近纪为左行平移,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第四纪则表现为差异性升降运动。

7.1.1.3 动力学环境

沂沭断裂带强烈活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在三大板块即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太平洋板块向NWW俯冲的大背景下,导致了沂沭断裂带的活化并发生左行平移,其最大平移距离不超过150 km。新生代则以拉张、挤压(兼扭动)交替进行为特征,形成具裂谷特征的构造格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