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玉米秃尖的因素很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下:
(1)品种因素。为了追求高产盲目引种和越区种植。比如,近年来东北地区积温偏高,晚熟玉米成熟度也比较高,玉米价格一路攀升,但是晚熟玉米生育期长,抽雄吐丝期偏晚,后期玉米籽粒脱水比较慢,如果大量引种这些品种的话,很容易发现玉米顶部籽粒干瘪甚至秃尖长,甚至造成“水苞米”,难以保证玉米的质量。
(2)气象因素。在玉米抽雄吐丝期阴雨连绵,玉米花粉吸收膨胀、失去活性,不能有效受精,玉米轴上出现“空位”、顶部出现秃尖。由于气象因素出现秃尖的特征是,秃尖整齐划一,从籽粒饱满区域向秃尖区域过渡时,没有籽粒体积小、干瘪籽的过渡区,由籽粒到秃尖变化突然。
(3)干旱或涝渍。第一,玉米抽雄吐丝期遭受干旱,会造成抽雄困难,花粉发育不良,造成秃尖或绝收,这就是所说的玉米最怕“卡脖旱”。第二,灌浆时期遭受严重干旱或涝灾,导致玉米灌浆过程受阻,顶部籽粒为弱势籽粒,灌浆强度最差,因此,顶部籽粒会出现干瘪甚至秃尖的状况。
(4)灌浆期脱肥。拔节期没有追肥或追肥数量、比例不够,尤其是氮素养分严重不足,会导致灌浆后期脱肥,顶部弱势籽粒干瘪或秃尖。
(5)在未用药前即发生倒伏。一般来说,在6叶期之前发生倒伏,玉米靠自身的恢复能力就可以自行站立起来,对玉米的后期产量影响不大。在6叶期叶面喷施抗倒伏型玉米吨田宝,可有效防止后期的倒伏,保障玉米雌穗发育、减少玉米秃尖现象。但是,如果在6叶期没有喷施抗倒伏型玉米吨田宝,玉米拔节后生长迅速,茎秆柔软幼嫩,遇风极易倒伏。玉米倒伏后,群体光热资源分配受阻,叶片不能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籽粒灌浆期没有充足的光合产物供应,雌穗顶部弱势粒会出现干瘪甚至秃尖的现象。
因此,要想彻底减少甚至消除秃尖,我们建议在选对品种、施足氮肥的前提下,应用双重化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