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活动阶段

2025-04-24 12:16:3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原始刚性陆核形成之后,从中元古代到中三叠世,东南亚为板块活动阶段,其间经历了两次威尔逊旋回,即新元古代原特提斯洋的消减、关闭及古生代古特提斯洋的萌芽、发展、消减、关闭等阶段。下面着重论述原特提斯、古特提斯与中南半岛主体地块的演化关系。晚二叠世—晚侏罗世中特提斯洋的存在,大约相当于研究区西部西缅地块从冈瓦纳大陆裂离、发展的阶段,未做展开讨论。

3.4.2.1 原特提斯洋的消减与两大陆块的形成

在中、新元古代,东南亚原始古陆面积很小,分布于原特提斯洋中。随着金沙江—哀牢山—马江带奥陶纪—志留纪沟弧盆系统、越南的车邦—岘港带奥陶纪—志留纪火山弧、越南与老挝交界处的湄公河带寒武纪—志留纪为海沟的形成,原特提斯洋发生消减,冈瓦纳及劳亚两大陆块形成。

3.4.2.2 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洋及中特提斯洋的打开和关闭

冈瓦纳及劳亚两大陆块不断发生解体,海陆变迁、板块漂移等重大地质事件相继发生。

寒武纪,华南裂谷盆地扩张、云开越北隆起褶皱,保山—掸泰地块抹谷一带、越南昆嵩陆核地区隆升成陆。

早奥陶世晚期,古特提斯洋打开,地处冈瓦纳大陆低纬度地区的保山掸泰地块开始与澳大利亚板块分离并向北漂移(两地鹦鹉螺、腕足、层孔虫、腹足类、喙壳类等多种动物群有明显的亲缘性)。

从晚泥盆世至石炭纪,马江缝合带关闭(表3.3),标志华南—印支—扬子三大地块焊接为统一的中国南方大陆板块。与此同时,保山—掸泰地块与印支地块之间仍为古特提斯洋(澜沧江洋)所分隔。

表3.3 东南亚中南半岛主要构造单元边界活动时代

但泥盆纪以后,金沙江—奠边府—难河—程逸缝合带拉开为古特提斯洋一部分,此时澜沧江洋沿昌宁—孟连—清迈—劳勿形成洋中脊,使得兰坪—思茅地块产生并孤立于古特提斯洋中,实皆断裂东侧保山—掸泰地块发育有大陆边缘海盆。

构造地层学、古地理学和古地磁学证据表明:晚二叠世晚期是古特提斯洋的主要关闭期,至晚三叠世全部关闭(图3.12)。

图3.12 保山—掸泰地块、印度尼西亚和文冬—劳勿缝合带

(据Hada et al.,1999,修编)

保山—掸泰地块于早二叠世晚期从冈瓦纳大陆分离,于二叠纪—三叠纪期间迅速向北漂移。二叠纪期间,东马来西亚火山深成岩弧以及花岗岩、中酸性火山作用沿印支地块边缘发育。马来半岛的主构造不整合于古生代与三叠纪岩石之间,造山变形似乎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当保山—掸泰与南海—印支地块开始碰撞时就开始了。二叠纪末至早—中三叠世期间,A型俯冲与地壳增厚产生主要区域同造山和后造山花岗岩,且侵位于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南海印支地块直线的俯冲作用构成了大洋沉积物和混杂岩组成的增生杂岩,同时产生了东马来西亚火山弧和I型花岗岩。抬升增生杂岩中发育Semanggol建造岩石,在其之前保山—掸泰地块凹陷边缘发育一个前渊盆地。缝合带被最新的主大陆红层叠置序列地层覆盖,盖层序列时代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随着时间的推移,增生杂岩演化为外弧,并在此之上形成浅海灰岩,其中一部分作为碎屑相嵌到混杂岩中,并且火山弧向西迁移。A型俯冲作用开始于三叠纪初,保山—掸泰地块的前缘俯冲于印支地块前缘之下(图3.13)。在三叠纪,巨厚的火山碎屑沉积物充填于弧前或弧内的“Semantan(盆地)”,该盆地与“中带”或马来半岛盆地相对应,且Semanggol建造的浊积韵律层和角砾岩沉积在二叠纪—三叠纪燧石和远洋灰岩顶部的Semanggo1前渊盆地中(图3.2)。

图3.13 古特提斯洋主洋盆消减、碰撞演化过程

(据Metcalfe,2000,修编)

主古特提斯大洋板块地层的重建表明:洋底扩张发生介于晚泥盆世—中三叠世之间;洋盆沿北边缘俯冲可能发生在石炭纪—早三叠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大洋海山的灰岩帽被镶嵌在俯冲带的增生杂岩和混杂岩中(图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