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类型,表现形式及主要作者有哪些?

2025-02-23 11:09:0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类型:元杂剧、元散曲。

表现形式:以戏曲为主,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主要作者: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元曲原本是民间流传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扩展资料: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

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

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曲

回答2:

元曲的类型分为 杂剧和散曲
元曲主要以戏曲的表现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元曲的代表作者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郑光祖、睢景臣、张可久等。

回答3:

元曲是盛行于 元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分为 杂剧 和 散曲 两部分。 散曲又分套数、小令。
表现形式
1: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2: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
5:宫调: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6: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主要作者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自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初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
中期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
末期有 张养浩、徐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