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叫赵政?

2025-02-25 04:17:4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秦始皇在当时叫赵政。

先秦时期,姓氏有着不同的意思,姓代表血缘,来源于母族社会,所以上古的姓氏,如姬姓、姜姓、妫姓,多是女字旁,并且同姓不婚。氏代表分支,同时氏可以是地位、地名,甚至官职。

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比如商鞅是卫国人,卫国是姬姓卫氏,所以商鞅可以叫卫鞅,等到他到了秦国,秦国人看他是卫国的公族,就叫他公孙鞅。在商鞅获得“商”这块封地后,便被称呼为“商鞅”或者“商君”。

扩展资料

前238年,22岁的嬴政在故都雍城举行成人加冕仪式,并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亲理朝政”。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氏

回答2:

秦始皇叫“赵政”是正确的。
在两周时代尤其是进入春秋以后,人们开始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家族名号以示出身,到战国时期已然成为标准规则。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源于古故乡部族的“姓”已经渐渐消亡,此时盛行于世的家族名号就是“氏”。秦国公室是嬴姓赵氏家族的一个旁支,所以历代秦君都是“赵某某”——这就是秦始皇名为“赵政”的原因。
“嬴”这个姓上是一个部族的名号,它产生和盛行的时间比较早,主要是原始社会和夏商时期。商末时,中国社会分化越来越频繁,到了西周随着分封制的推行以及国家治理形式的普及,新兴氏族更是大量产生,到了西周上晚期,古部族之“姓”就已不再为人们常用,取而代之的是能更精确表明出身的“氏”,所以不可能称秦始皇为“嬴政”。在“氏”完全取代了“姓”之后,由于习惯的原因,人们也将氏混称为姓。时间久了,姓氏就由两个词混合成为一个词并且又简化为“姓”,这就是现代姓,本质上它就是先秦的氏。
题外话:秦始皇的母亲并不姓赵。史记中只说赵政之母是“赵豪之女”,即指她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至于这个富豪姓什么,书中并没有记载。“赵姬”一词也只是后世的演义小说中给她取的名字,“赵姬”就是“赵国的美女”之意。秦始皇随母亲姓赵的说法只是一些不希望他姓赵的假学者想像出来的故事,目的就是让他的赵氏不那么正宗从而证明他本来不是赵氏而是所谓的“秦氏”或“嬴氏”之类。事实上,秦始皇的赵氏是从他的祖先那里继承来的。

回答3:

秦国,起源于今陕西西一带。秦国本为周天子分封小国。赵政,是帝壳氏后裔。

回答4:

西汉之前男子称氏不称姓,连史记里都说了始皇帝叫赵政,扶苏叫公子扶苏,胡亥叫公子胡亥,胡亥称为叫赢胡亥了吗(诸侯的儿子都称为公子)

回答5:

古人姓氏不同用
姓表祖源,氏表近宗
太公望,祖源是炎帝所以姜姓,祖上封地或者生活地方是吕,所以又称吕尚、吕望
赢姓得姓始祖,东夷首领,大费、伯翳一族,东夷政权徐夷,王族后裔,以国名自称,为赢姓徐氏
殷商贵族飞廉恶来一族,是东夷后裔,伯翳子孙,在殷商被灭之后做了周王室的附庸奴仆,周穆王的车夫造父就是这一族的后裔,攻徐夷有功,封于赵城,为赵国王族始祖,是为嬴姓赵氏
嬴秦得国始祖非子,是造父侄孙,他们一族一直给周王室养马驾车,因为养马养得好,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今甘肃天水,并正是得到周王室认可“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史记·始本纪。什么意思呢,就是周王室官方承认非子为东夷首领嬴氏的继承人,(虽然实际上东夷聚居地和政权都在江苏、淮南一带,徐夷、淮夷)。所以秦王室实际上是赢姓秦氏。
始皇生于邯郸(赵国都城),名政(正,生在正月),所以叫“赵政”,这是表其生在赵地,而非秦地,就如同公孙鞅(姬姓)是卫国人,所以叫卫鞅(表其为卫国人),封地在商於,所以叫商鞅(表近宗,他是姬姓商氏始祖);赵高、赵姬都是赵国人,所以都以赵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