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后边的也没用,因为第八周期的元素都没发现完。
当然,第八周期排满50个元素的话会涉及建立5g电子层的问题。
角量子数l=0的电子,也就是轨道角动量P=0,轨道呈圆形,这样的电子是s电子;l=1的是p电子,轨道呈无柄哑铃形;l=2的是d电子,轨道是三叶梅花形;l=3的是f电子;l=4的是g电子;l=5的是h电子;l=6的是i电子……
一般来说,就目前的周期表中,s、p、d、f已经足够,g待发现,至于之后的h、i、j……等,则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通过核反应获得原子量那么高的元素。【注:在原子核中,也存在这样的能级分布,且核物理学中大多数概念是引用原子物理的内容,就好比这个角量子数。在原子核里,中子和质子的能级有可能达到h、i……】
★☆★☆★☆★☆★☆★☆★☆★☆★☆★☆★☆★☆★☆★☆★☆★☆★☆
电子是费米子,有4个量子数,分别是: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自旋量子数。
主量子数n,相当于是电子层数,周期表中有K、L、M、N、O、P、Q……就是对电子层的命名,K层表示从最靠近原子核的地方数起的第一层电子,依此类推;
下边,说一下电子亚层的分布:原子中的束缚电子有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已经说过了,还有三个量子数分别是:角量子数l、磁量子数m、自旋量子数ms。
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并不是所有电子都是作圆周运动,有的电子轨道存在角动量,它们围绕原子核转动的形状有:无柄哑铃形、三叶梅花形……当角量子数l=0的时候,电子做圆周运动,这样的电子叫做s电子,周期表中每个元素下边都写有sp等标注,比如ⅡA族元素,Mg,下边就写有3s²,3是主量子数,表示最外层电子是M层电子,s就是最外层电子的角量子数,说明这些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上角标表示这样的电子有2个。
而当l=1时,就是p电子了,它们绕核做无柄哑铃形旋转运动;l=2的是d电子,l=3的是f电子,l=4的是g电子。【注:l≤n-1】
磁量子数决定电子亚层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m=2l+1,每个空间伸展方向可命名为:-l、-(l-1)、-(l-2)……-2、-1、0、1、2、3……l-1、l;对于s电子轨道来说,其磁量子数m=1,也就是说每个主量子层中只存在一条s轨道,s轨道是球对称的;而p电子的磁量子数m=2×1+1=3,也就是说有3条P轨道,分别是Px、Py和Pz;d电子就有5条轨道,f电子是7条,g电子是9条……
自旋量子数ms,电子围绕自己的轴自转,有两个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电子自转会在表面形成其“电流”,两个自转相反的电子靠在一起会产生一股吸引力,性质就是电流安培力,这个力的作用使得两个电子之间的势能降低,更稳定。所以,比如基态Mg原子的3s轨道上的两个电子就是自旋相反的!换句话说,每个亚层轨道上只能容纳2个自旋相反的电子。
知道了这个,你就可以自己排布了,电子进驻原子轨道是从能量最低的轨道开始进入,所以,进入顺序是: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7p→8s→5g→6f→7d→8p→9s→6g→……
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离核越近,电子受原子核吸收力越大,电子的能量越低。反之,离核越远的轨道,电子的能量越高,这说明电子在不同的原子轨道上运动时其能量可能有所不同。原子中电子所处的不同能量状态称原子轨道的能级。
根据原子轨道能级的相对高低,可划分为若干个电子层,K、L、M、N、O、P、Q….同一电子层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电子亚层,如s、p、d、f等。每个电子亚层包含若干个原子轨道。
原子轨道的能级可以通过光谱实验确定,也可以应用薛定谔方程求得。原子轨道的能级与其所在电子的电子层及电子亚层有关, 还与原子序数有关。
E1s<E2s<E2p<E3s<E3p<E4s<E3d<E4p<E5s<E4d<E5p<E6s<E4f<E5d
规则E:np>(n-1)d>(n-2)f>ns
1、不同电子层能级相对高低K
2、同一电子层不同亚层:ns
3、同一亚层内各原子轨道能级相同,称为简并轨道。
4、原子轨道能级随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
电子轨道亚层在周期表上也有,就是那个S、P、D、F、G等就是亚层排布。
S亚层最多容纳两个电子,D层最多6个,依次为10个、14个。
另外在分析时候还要考虑能级交错。
给你举个例子,铁的亚层在书上标的是3D6 4S2,这就是说,铁的第四层只用到S层,有两个电子,而第三层用到D层,D层有六个,这说明第三层的S、P层都饱和,所以S层有2个,P层有6个,D层有6个(上面分析的)所以铁的第三层有2+6+6=14个电子。
s p d f g h i j k l m n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