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所收文章都是回忆性散文。散文是最个人化的一种文体,作者写作时的心境相对轻松、闲静,因而笔触也相当自由:或兴致勃勃回忆童年往事,或谈家乡戏曲中的鬼,或深情忆人,或坦露内心深处最深沉的痛苦~~~文风自然亲切,感染着你,你仿佛看见鲁迅先生记忆中的往事如一部深情的老电影,那些或美丽或伤感或诙谐的画面,--在你眼前闪过.要点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因而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心灵世界。要点3:由于作者拥有一颗在过去与现实的广阔时空中自由驰骋的心灵,因而他的语言风格也是丰富多样的。要点4:作者很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要点5:由于散文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文体,所以作者在谋篇布局上没有一定章法,似乎是信笔所写,思维放得很“散”,但这是“形散”,文章的“神”是不散的。要点6: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要点7: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生活中总是充斥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所以运用对比手法,有力地鞭挞了假、恶、丑,宣扬了真、善、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同时我们也由此见出鲁迅先生大憎大爱、爱憎分明的心灵。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我家属于郊区,附近有一大片的田野,小时侯,总去那里享受着和煦的阳光,秋日里的习习微风,把那里的油菜花摘得一朵都不剩,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我和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努力得读书,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儿时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几分亲切,少了几分自由,也少了几分对大自然的热爱。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那些琐碎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以下那个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梦,体验一下那时鲁迅的美好童年。
小小的鲁迅,大大的愿望,承载着广大人民的心声。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创作的一本散文集,以下是我为这本书批注的20处:
1. 【批注】开篇语中的“夹竹桃”寓意何在?它与作者记忆中的人和事有什么关联?
2. 【批注】“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这句话中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3. 【批注】“现在我将我所记得的关于他个人的事,写扫张纸上,给他保存,这是我所能纪念的。”这个句子中的“保存”一词用得巧妙,它意味着什么?
4. 【批注】“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是他已经进来了。”这种描述非常生动,它让读者对“他”有什么样的直观感受?
5. 【批注】作者用“造物的恩赐”来形容牵牛花,你能理解这个表达吗?牵牛花与作者的生命有哪些相似之处?
6. 【批注】作者提到“这与荡妇何异!”是在批判什么?这种情绪对后文的叙述有何影响?
7. 【批注】“虽然如此,书中人的遭际却也同样能引发我们的同情。”这句话中的“书中人”指的是谁?他们的遭遇对作者有何触动?
8. 【批注】“我对于书中的故事也发生了趣味,每晚每晚的热心地等着。”这句话中的“趣味”指的是什么?
9. 【批注】“我实在不大佩服他。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叙说些什么事。”这句话中的“切切察察”用得巧妙,你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意吗?
10. 【批注】“从最初起,似乎就教训着我要寻觅异处的生活。”这句话中的“异处的生活”指的是什么?
11. 【批注】“有时,一件小事仔细想一想又觉得其中包含了许多道理。”你能理解这种思考方式吗?这与鲁迅的思想有何关联?
12. 【批注】作者描述自己的家乡时所使用的色彩和语言非常美丽。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浓郁的思乡之情吗?
13. 【批注】“虽然已到了五更鸡鸣的时候。我的思潮却依旧落寞的淌漾着别样的寂寥。”这句话中的“思潮”指的是什么?
14. 【批注】“我已经记不清是怎么认识老长班的了。”这句话为下文的回忆做了铺垫。你能预感到下文的故事吗?
15. 【批注】“老长班最后也终于卷了铺盖。”这句话中的“卷了铺盖”是什么意思?它与前面的“他走了”有什么不同?
16. 【批注】“想到我明天也要搭邮船去……心头又生出无端的倦怠来。”这句话中的“无端的倦怠”指的是什么?
17. 【批注】“我想和我的儿子……我也明知道此时可遇而不可求。”这句话中的“可遇而不可求”表达的是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18. 【批注】作者如何评价《西游记》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19. 【批注】“现在……却已经没有先前一般的特别喜欢了。”这句话中的“特别喜欢”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改变?
20. 【批注】结尾的“这就是我所记得的故乡的事。”这句话与开篇的“这些记忆至今依旧确凿无疑。”有何呼应之处?
请注意,上述批注只是示例,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