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血液、毛发、唾液、口腔细胞及骨头等都可以用于亲子鉴定。
鉴定原理:
判定亲生关系的理论依据是孟德尔遗传的分离律。按照这一规律,在配子细胞形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各自的配子细胞。精、卵细胞受精形成子代,孩子的两个基因组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因此同对的等位基因也就是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鉴定结果如果符合该规律,则不排除亲生关系,若不符合,则排除亲生关系(变异情况除外)。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母、子关系是已知的,要求鉴定假设父和孩子是否亲生关系。此时首先从母、子基因型的对比中,可以确定孩子基因中可能来自父亲的基因(生父基因,OG)。然后观察假设父亲的基因型,如果不具有生父基因,则可排除假设父与孩子的亲生关系。若假设父也具有生父基因,结果就不能排除假设父的亲生关系,假设某案例中母亲是FGA-22/23型,孩子为22/25型,从比较中可确定生父基因是FGA-25。此案中假设父1为FGA-22/24型;假设父2为24/25型。其中假设父1不具备生父基因25,故可排除他与孩子的亲生关系;相比之下,假设父2因具有FGA-25,不排除与孩子有亲生关系。
如果是出生后的人,口腔中上皮细胞即可,胎儿的话取母亲的血液即可,里面一般会有胎儿的少量细胞。然后利用PCR和RFLP来比较基因多态性就可以了,不需要比较整个基因组上的所有序列。RFLP的定义:(来自维基)通常,一个独立样本的 DNA 首先被提取和纯化。纯化后的DNA可以用 PCR 反应扩增。随后,用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切成“限制性片段”,每种内切酶只能切除可被它识别的特定序列。随后,限制性片段通过 琼脂糖凝胶电泳 将不同长度的片段分开。得到的凝胶可以通过 南方墨点法 (Southern blotting)进行强化。RFLP是第一种被用于作图研究的DNA标记,它们一般有如下特征:1.出于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对固定;2.同一亲本及其子代相同微点上的多态性片段特征不变;3.同一凝胶电泳可显示不同多态性片段,具有共显性特点。每个个体的酶切位点之间的距离会有差距,这样限制性片段的长度有区别,不同个体的某个条带的位置也会不同(也就是“多态性”)。这样就能从遗传水平上区分不同个体。RFLP也可以揭示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因为孩子从父母处继承了染色体。这种技术也可以用来判断各个 种 的生物之间的关系。
记得采纳啊
一般抽血就行了
1.亲子鉴定的基本原理:人类基因组是一个结构十分稳定的体系,同时又是一个变异的体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基因组DNA的序列不断发生变异。这些变异有些被保存下来,导致了不同种族、群体和个体间基因组的差异和多态性,除同卵双生子外,没有两个个体基因组是完全相同的。
2.亲子鉴定是根据人类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征,对可疑的父与子或母与子之间的亲生关系进行判断,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法医学的亲子鉴定方法,有血型鉴定,外貌特征的对比,皮肤纹理的检查,遗传疾病的检查,耳垢的区别,味盲的检查,以及受孕期、生产期,生殖能力的推断等
DNA亲子鉴定的原理和程序
1.DNA是从几滴血, 腮细胞或培养的组织纤内提取而来。用畴素将DNA样本切成小段, 放进喱胶内, 用电泳槽推动DNA小块使之分离——最细的在最远, 最大的最近。之后, 分离开的基因放在尼龙薄膜上, 使用特别的DNA探针去寻找基因, 相同的基因会凝聚于一, 然后,利用特别的染料,在X光的环境下,
2.便显示由DNA探针凝聚于一的黑色条码。小孩这种肉眼可见的条码很特别,一半与母亲的吻合,一半与父亲的吻合。这过程重覆几次,每一种探针用于寻找DNA的不同部位并影成独特的条码, 用几组不同的探针, 可得到超过99.9%的父系或然率或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