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五73页作文

高二必修五73页作文
2025-02-24 19:58:5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利与义可以得兼
长期以来,就利与义二者的关系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接受了利就意味着失去了义,似乎利与义之间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机结合的.其实,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义和利是可以统一的,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可是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你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
来,孔子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冲破了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缺少对“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的阐析,即“要回报就是不义之人”,而且要与下文“难道他们就是不义
之人”的反问句衔接)当今社会,也有许多像孔子学生这样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雷锋的那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却不能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墨子曾经说过:“义,利也.”这只是简单的三个字,却准确地阐明了利与义的关系.利是义存在的基础.我
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自贡赎人”的故事也告诉我们,高尚的品格与接收回报并不总是对立的,而不求回报也不一定总是品格高尚的评判标准.赎人却不报账的人并非那么值得人们夸
奖.即使他报账并收到了自己付出的赎金,他仍旧没有任何损失,这一切有了鲁国政府的保障,也并没有任何的风险可言.所以,他不报账,反而有故意制造一种施
与受的不平衡以期得到舆论认可的嫌疑,我们甚至可以怀疑他是故意为之,拘泥于名誉的人.他的付出,局限于金钱这一有形的资产,得到的却是人心的认可,舆论
的夸奖这样无形的财富,比之于金钱,这些夸奖更加难得.而对于那些未被赎回的奴隶和鲁国的未来而言,孔子提到的那些负面影响完全超过了他付出的金钱的价
值,所以,他的高尚是狭义的,是局限的,甚至是可疑的.他的举动所造成的后果无法让人断言他是高尚的.
朱熹曾经说过“利者,义之和.”利与义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符合道义,所以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正是由于存在着利益,所以人们才能做更多符合道义的事.正是把利与义相互结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回答2:

红军战士一生奔波在长征的路上,他们勇于牺牲自己去救他人,红军战士有些却是与我们同样大年纪的人却被外国敌人无情的开枪打死了,但他们知道为了我们现在不顾一切的与敌人拼搏直到死亡,这是多么的令人敬佩啊。红军常年不能回家,只能在外面受着每天可能死亡的风险,这是多么的令人匪夷所思啊?

红军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终归要死的,有些人一生就是过着吃喝玩乐的生活,而有些人则是用自己的一生去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把自己的生命给了国家,而自己却不求回报,这是多么的伟大啊?现在我们虽然还是学生,可是我们要在学校里学习文化,将来为社会做出伟大的贡献,用自己的文化与社会做着事业,用自己的文化去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啊,一个人的一生正如红军战士一样,要用自己的一生为国家做出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