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白起在30年间屠掉六国百万大军,最终下场如何?

最终下场如何?
2025-05-05 00:31:5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白起就是一个千古罪人,坑杀了赵国投降的军队四十万人。但是从秦国的角度来说白起又是秦国的一个大功臣,白起帮助秦国打败了很多的国家,军事能力十分强悍的秦国更加的强大,但是最后却免不了被赐死的结果。


白起作为战国其实四大名将之一,有着超脱常人的军事指挥能力。而且白起所在时期正好是秦国的发展时期,那个时候秦国的军事力量异常的强大,作为领军将领白起没有辜负秦国国王,率领秦国军队一路过关斩将,先灭韩国,后灭魏国,可以说是所向披靡。

真正决定白起“战神”地位是和赵国的长平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充分展现出了白起的军事能力有多么的强悍。期初和白起对战的是廉颇,廉颇最为赵国的老将也是能和白起相抗衡的。奈何赵国国王中了白起的反间计,而让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主将。

结果自然是不用想,赵国肯定以失败告终,最可怜的不是赵括而是他手下的四十万士兵。在赵括带领的四十万军队投降后白起对待这些士兵没有丝毫的怜悯而是直接全部坑杀。白起本想趁着优势直接攻打赵国,但是这个时候秦国内部却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害怕白起的能力太强功高盖主,秦国国王就把白起撤了回来。

后来秦国想要再攻打恢复好元气的赵国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攻打了好长时间都没有结果。秦王不得不再次启用白起,只可惜这个时候白起已经染上重病,而秦王却认为是白起故意为之,于是就赐剑让白起自刎了。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清朝周培公对图海说的话:“咱们在前线杀得很过瘾,等到战争过去了,不免会有小人谗言,说我们放纵兵马残害百姓,那个时候我们就不是英雄而是千古罪人了。”

回答2:

长平之战,白起大破赵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余万。战后,白起准备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破赵国。可是从秦国传来的却是退兵的命令。原来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话,以秦兵暴师日久,应当让士卒休整为由,允许韩、赵割地求和。范雎本是一个心胸狭窄的说客,长平大胜使他心生嫉妒,怕灭赵之后,白起威重功高,使自己无法擅权便以巧言断送了白起宏伟的军事图谋。白起因此与范雎有隙。    秦国罢兵后,赵国不但不愿意献城反而展开了连齐抗秦的活动。秦昭王遂又命白起统兵攻赵,但遭到白起的拒绝。白起认为秦国已经失去了有利的战机,不宜再次出兵。暴怒的秦昭王却不懂得战机稍纵即逝的道理,于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郸,结果秦军攻势受阻,将卒多有伤亡。秦昭王再次任命白起统兵,但白起认为此次必难成功,遂托病不行。范雎此时用私党郑安平代替白起,不出所料伤亡惨重且主将郑安平率两万军队降赵。孤注一掷的秦昭王亲临白府对白起说:“你就是躺在担架上也要为寡人出战。”熟知兵家之道的白起以看出残局无法收拾,坦诚劝秦昭王撤兵,等待新战机。昭王不听,反认为白起有意刁难,加之范雎乘机进谗。于是下令削去白起所有封号爵位,贬为士伍,并强令他牵出咸阳。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金陕西咸阳东北处),秦昭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回答3:

白起过于爱惜自己的名声,又不懂得顾全大局,只知道不停的打君王的脸,只能说死有余辜。
总的来说是四个字:功高盖主,在秦国的威望不比秦王低,再加上范雎从中不断给秦王灌输白起权力太大了而且越来越不听你的使唤了,狡兔死走狗烹。

回答4:

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另有一说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赵,换来的将是赵国全国的抵抗。因为长平之后赵国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赵时,白起应该是最不适合当统帅的人选。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建祠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