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造序列概念的提出和应用,霍普古德和鲍斯(1972)对苏格兰西北外赫布里底群岛的刘易斯片麻岩的构造总结,可以认为是个早期研究的突出实例。他们是以褶皱样式与方位的差别作为建立构造序列的重要依据。并将具有特征性的构造样式视为计时标准来对待。当他们在继续应用这种观点解决大区域和全球性太古宙构造对比时遭到了许多著名学者的强烈反对。他们批评这种方法的主观性和不符合实际的简单化倾向。实际上,这种批评是正确的。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一方面,同期构造变形空间上的差异会导致褶皱样式的显著不同,另一方面,同期构造又由于组成变形岩石的岩石力学性质,应变作用的不均匀性、应变速率、变形作用的环境以及流体是否存在等一系列因素完全可以造成褶皱样式的复杂性。因此,构造序列对比的内容显然不应以褶皱样式为唯一标志。应该是建立以构造相和构造组合概念的前提下以综合标志为准,这样才可较好的进行对比研究。
构造序列是一个构造旋回中的多幕变形组合的先后形成的顺序,但在不少地区可能存在多个构造运动期,即存在多个构造旋回。如内蒙古大青山太古宙高级区,它既受到太古宙时期的多构造旋回的变形改造,同时又受到古元古代末美岱召运动(吕梁运动)和显生宙的印支-燕山运动的影响。如无不同时期盖层存在,则这些不同构造旋回的多次变形幕影响的先后确定常常是件极为困难的问题。因此,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构造序列研究往往和我们提出的概念稍有出入,即不再强调是在同一构造旋回这一概念,而只是指出该区变形作用产生的先后顺序。
在构造序列对比中,现在通常使用的已不是简单的变形事件的序列建立,逐渐向综合方向发展,进而与研究区的地质事件的建立结合起来,确立区域构造演化的过程,看来这已是研究太古宙克拉通,甚至也是研究复杂造山带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