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分等的术语和定义<sup>[1]<⼀sup>

2025-04-29 10:18: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农用地分等: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等别。农用地等别反映不同质量的农用地在不同利用水平和经济水平下的收益差异,或者说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区位差异,等量资本投在相同面积不同地块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的评价。

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

指定作物: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中所涉及的作物。

产量比系数:按当地各种作物单位面积实际产量与国家指定的基准作物实际产量之比。

土地利用系数:指定作物单产与该作物在省级二级区内最高单产之比。

产量成本指数:指定作物实际单产(kg/hm2)与该作物实际成本(元/hm2)之比。

土地经济系数: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与该作物产量成本指数的省级二级区内最大值之比。

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或种植制度。

光温生产潜力: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水分、CO2供应充足,其他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理想作物群体在当地光、热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气候生产潜力: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其他环境条件均处于最适状态时,在当地实际光、热、水、气候资源条件下,农作物群体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即在光温生产潜力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降水和限制作用后,农作物的理论产量。

标准样地:在一定的栽培管理技术条件下,区域内农作物产量水平最高的若干农用地分等单元,一般情况标准样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最好,它们在本区域所处位置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灌溉与排水等条件的综合特征最优。

标准样地体系: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的分级体系与用于描述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特征的因素体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