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
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选自舒婷《双桅船》1982.02版第17页。
写作背景:
舒婷说:“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骄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骄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
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骄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骄,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
“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她补充说。选自吴庆芳主编;徐云富本册主编;郑斌,刘玲,陈传容等编《最有趣的作家故事》2014.05版第81页。
扩展资料:
《致橡树》超越前人的独到之处在于表达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即在人与人之间的最强烈的感情中,不能有依附性,不能丧失独立的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一种全新的以人的独立尊严为本的现代爱情观。
全诗采用抒情主体“木棉”对“橡树”做诚挚的表白,把二者人格化、心灵化,使这两个中心意象从外到内都闪射出思想和审美的光芒。木棉可以理解为是充满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那是炽热、丰富的感情及独有一份深沉的个性。
橡树则显示了一种阳刚的气质,那是伟岸、刚强的性格象征。此诗有了这种独特、精美的意象作为象征核心,就自然地脱离了具体的有限的形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可以看作是男女之间平等真诚的爱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亲密、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诗人巧借“木棉”的表白,派生并组合了一系列蕴含丰富的具体意象。这些意象要么是暗示木棉对传统人生观中不和谐不平衡,甚至向一方倾斜的人际关系的看法,要么是大胆肯定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互相依存,显示了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新型的爱情观、人生价值的向往和追求。
全诗章法及句法的精心安排,使抒情与议论自然融合,使丰富细腻的感情带有理性的光彩。选自李贵,俞纪东,顾国柱,张觉编《大学语文》第3版第160页。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