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官制度的利与弊

工官制度的利与弊
2025-04-15 15:07:1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工官制度的有利之处在于官营手工业高超的技术水平除了工匠本身的技术水平高。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在于管理,西周以来,官府对手工业就实施严格管理,在器形、质量和性能等方面都有着统一的标准,不许混淆。严格的管理也会促使工匠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二,官营手工业里集中了大量的工匠,这使得官营手工业能够从事大规模生产,有利于克服个体劳动的狭隘性,这样制作出来的器物,十分精美,技术和艺术水平都很高超;

第三,在官营作坊里的工匠形成分工协作,分工越细致,越有利于工艺水平专业化、熟练化;

第四,工匠在一起劳动,相互探讨技术、展示手艺、推崇技艺,从而也提高了技术水平。

工官制度的弊端,主要是统治者为了强化统治和特权地位,对于贡品和武器等器物及其技术,是限制外传的。其次,工匠往往把技术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关键技术并不轻易传人。

再次,在官营厂矿里劳动,技术水平高的工匠往往获得更好的待遇、享有更高的地位、能够获得更多的尊敬,这些使工匠往往垄断关键技术。  由此可见,工官制度对于技术的发展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扩展资料:

工官的主要用途:

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虽有一部分出卖,但除盐、铁外,主要是非商品性生产,尽管规模巨大,技艺精湛,但也因此造成了人力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并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汉元帝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年要耗钱数亿,蜀郡和广汉郡的金银器一年各耗钱五百万,京师少府所属的三工官和两织室,一年各耗费钱五千万,因此西汉后期,臣下屡屡建言节省和废罢某些工官或其产品,汉朝政府也曾下诏施行,但效果不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官制度

回答2:

利:技术水平高
弊: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使新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
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约束

回答3: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管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司称为"司空",汉代改为"将作",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土木之工.到西汉,称为"将作少府",东汉改为"将作大匠"...后又称"少匠","少监",到隋朝的时候在中内政府设计"工部",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各种工务.
工官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的是一揽子领导与管理.直到清康熙时,才出现"样房",即样式雷的出现.实现了建筑设计的专业分工.
工商食官是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
即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