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忧患意识

2025-02-25 12:49:3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今日导读: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很少有忧患意识的。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就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讨论一下。

有人说孩子不应该告诉他什么忧患意识啊,要让她每天开开心心,那这么做,对不对呢?


我来讲一个实例好了,以前有个邻居,她的家境不错的,她的父母也没有给她灌输忧患意识,因为她是家中长女,所以花钱如流水,都习惯了。

可是没想到,后来她妈妈接连生了两个妹妹,虽然没有家道中落,但是,经济压力一下子增大了,赶上那几年生意不景气,她突然就很颓废,而且一再抱怨她的父母。

这是因为她从来没有忧患意识,她以为,家里不管增加多少弟妹,她永远是那个食物链顶端的人,喜欢花多少就花多少,但显然现实是很打脸的。

后来她远走他乡去打工,就不大与她的父母亲近了。


看到这里你也可以看出来了,孩子有一点适当的忧患意识,其实是有好处的。

命运不可能是一条直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是上坡路,什么时候就是下坡路,如果你刻意营造一个很美好的很纯净的世界,好像温室一样,把孩子这朵小花养在里面,万一遇到,一些挫折、变故,他根本就承受不来,反而会害了他。

所以培养孩子忧患意识是有必要的,比如我会给他看一些战争类的,电影,然后告诉他,我们现在生在和平年代,是非常幸运的,那个时候日本侵略我们,幸好有共产党,搞革命,把小日本打跑了。

生活中当然也会跟他讲,有些人做生意像戏里面演的,真的有些公司会破产,然后有的人也会突然暴富,但这些是极少数的情况,不是说一定会有,但也是有可能的,反正生活不可能望过去一马平川的,肯定是会有高低起伏。

那孩子在接受这些教育之后,他自己就下定决心说,我好好学习,因为学习多知识了,才有能力去应付以后或大或小的其他一些生活中的挫折什么的。


重点提示:培养孩子忧患意识,并不是一味的哭穷,也可以让他看一些战争题材的片子,以及平时多交流和灌输一些理财方面的观念。

回答2:

《孟子·告子下》有句耳熟能详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下的社会物质高度丰富,人们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实际上,财富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没有“据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万万不行的,为此我喜欢经常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记得2011年11月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名为《假如没有石油》的文章,上面列举了人们在石油消失后的第1天、第5天、第30天……直到石油消失40年后,人们的生存状态:由最初的交通瘫痪、经济危机爆发到最后的退到农业社会,新型能源与材料的出现,人们过上更注重环保,过着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想更糟糕的情况是如果全球能源枯竭,我们如何生活?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话题,也就把这个难题抛给了学生。
心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世界末日的图景:“假如有一天世界能源枯竭,大片凹陷的土地、灰蒙蒙的天空,徒步行走的人们闭合着干裂的嘴唇,神情疲惫。假如世界能源枯竭,这个话题似乎很遥远,却又近在眼前。如果我们继续过着浪费的生活,这个如果也就离我们不远了。能源不是无限的,也许有一天会消失,但我们人类却可以用行动来延长能源的使用寿命,让那一天来的晚一些。假如世界能源枯竭,我们在哪里?”
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如果我们今天肆无忌惮的挥霍,那么子孙后代用什么?能源枯竭的那天我们已经作古,但后人用什么?我们不能成为自私的一代人,应该尽量节约能源,为后人多留一些财富吧。
曙光的想法与我有些类似:“如果没有能源,地球的生命将会减少,直至变成一个死寂的星球。我们现在要节约能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条后路。”
看到一个宣传片,人们对最后一滴水进行拍卖,人们争相出价,以期得到那滴宝贵的水。但一滴水能解决问题吗?很显然不能。需要的是现在就节约所有的资源,这样人类才能延绵不绝。
书沁写道能源枯竭后人们的生活状态也许不是那么可怕:“没有石油,可以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我们可能会转移到另一个星球上去,搬过去后,好好利用那里的资源,不会浪费,就不需再次转移。也有可能退到男耕女织的时代,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
转移到外星球的可能性是极小的,目前科学家还没有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即使找到,距离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我们如何能飞到那里去。看到保护地球是人类的第一选择。
既然我们别无去处,就应该保护好地球,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仕祥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方案:“首先,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主动节约每一种资源,提倡合理利用、开采循环利用。其次,尽量开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等。最后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寻找更好的方法来开发新能源。”
但愿我们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但实际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正日益突出,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就显得很重要。通过此次活动学生知道面临的危机,想出了很多良策,学生的忧患意识得到激发,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