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大震迁移方向路线上危险程度,确定危险性最大的地带、地区、地段、地点,部署仪器监测,并予以证实。
例如分析唐滦地区危险性最大,建议采用断层位移测量方法,目的在于验证是否为新华夏系的断层位移场,观测东西向断层是否现今也在活动,从发震构造背景是否具有地应力、能量集中的地质构造条件,接着分析控震构造(即东西向构造)很深、很大(图5-8,图5-9),如果东西向构造活动,则会限制新华夏系断裂自由蠕动,而被“锁住”,最后可能引起大震,同时指出应向滦县、迁安东西向构造地区做些观测,如果那里的东西向构造也在活动,就很难排除发生大地震,并且作出大地震释放能量大、震群(指余震)长久的科学预测。
这里实际上已经指明新华夏系断裂现今活动是发震构造,东西向深、大构造带是控制发震的控震构造,二者交叉活动,阻止新华夏系断裂自由蠕动,而形成地应力、能量在地壳深处不断集中和加强,孕育大震。只要新华夏断裂被“锁住”,一旦突然错动就可能发生大震。由此可以看出李四光教授的思路明确,具有可信的科学依据,由构造分析出发,继之由仪器监测证实,获得再次认识上的飞跃,这也是作出科学性、正确性预测判别的基础。
1976年唐山大震的发生,证实了他的预测,甚至连大震的许多特征也都依次得到证实[2,19]。
图5-8 华北北部岩石圈构造及剖面图
图5-9A 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人工地震测深)
图5-9B 剖面Ⅶ-'Ⅶ
图5-9C 剖面H-01-H-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