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全国人口就是七八百万,经历了汉末黄巾起义,群雄逐鹿,官渡决战,鏖战赤壁,而且三国时期还发生过大瘟疫,从汉末到西晋中间经历了将近一百年无休止的战争。蜀汉兵力一直在十万左右,有些困难,邓艾入蜀之后蜀中百姓就是九十万,相当于九个百姓养一个兵,这在古代基本上,就养不起了。
蜀汉拿下了陇右,就可以缓解蜀汉人口不足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东吴兵力在二十万左右,人口在一百四十万到两百万之间,曹魏坐拥中原,陇右等人口丰富的地区,总人口五百万到六百万之间,南线及中部地区兵力为四十万,北线地区保守估计三十万左右。
诸葛亮北伐出祁山是求稳,过子午谷是出奇制胜。子午谷太险,诸葛亮不敢走,最怕魏军有布防兵力。
子午谷如果没有布防兵力,蜀汉大军通过之时才发现就来不及了,大军通过会有前锋打前站,占住要隘,保证大军顺利通过,而魏军来不及夺回要隘进行布防,一旦蜀汉大军出了子午谷就一马平川,可以隔断陇右兵力与中央的联系,长安陇右之兵势必成了孤军,出子午谷的蜀汉大军东向威胁洛阳,西向就可以吃掉魏国陇右大军。
而出祁山稳是稳,即使打赢了,魏军还是有回旋的余地,蜀汉打输了大军也可以从容撤退,打成对对胡的概率比较高。出祁山,双方都有余地。而穿越了子午谷,双方只有决一死战,司马懿没有别的选择,投降诸葛亮,就空负了一生韬略。
诸葛亮真出了子午谷,魏国真就是大险,夺了长安,控制陇右,蜀汉就该迁都长安,然后东进洛阳,历史就要改写了。用历史上的败战来讨论诸葛亮出子午谷必不能成功,显然不正确。战场瞬息万变,谁能洞悉先机,掌握主动,谁也才能赢得胜利。
因为诸葛亮认为当时全国的形势是有利于北伐,曹魏面对的周围所有的敌人。
因为只有进行北伐才能够扩大自己的领土。使得蜀汉最终统一中原。并且当时诸葛亮也有信心和计谋与曹军对抗。
一方面是为了操练蜀国的兵力,一方面是蜀国的将领在当时是三国中最多的,可以很好的带兵出战。
因为在当时诸葛亮知道如果不进行北伐的话,可能就是慢性死亡,所以说他一定要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