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在日常的饮食中,应该多吃菜,少吃米饭,这样既能充足的摄取营养,而且还可以减肥。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为了自身健康着想,我们应该科学的饮食。日常饮食中 营养都跑到了菜里?营养都在菜里?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在餐桌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少吃饭,多吃菜,饭没有营养,营养都在菜里。”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从科学的营养角度来看,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身体的健康是极其不利的。米饭、面食是中国人的主食,之所以把它们称为主食,而把各种各样的菜肴称为副食,这是与中国自古至今的饮食习惯分不开的。我们华夏民族从古至今一直是把米饭以及面食作为必要的食物,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和营养吸收规律,不是一两代人就能轻易改变的,它是经历了上万年的生命演变的过程而形成的。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所需的“基础原料”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所需的“基础原料”,人在一天之中所获得的总热能的50%~60%来自于碳水化合物。而米饭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正是碳水化合物,它可以直接转化为热量。另外,米饭同大鱼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为什么我们一辈子吃米饭都吃不厌,而大鱼大肉连续吃上几天就要倒胃口呢?这是因为大鱼大肉味重、色重,并且重油,吃多了,会对肠胃产生极大的刺激。而米饭和面食的味道则很清淡,即使每天食用也不会令人反感。过量地摄取丰富的菜肴,会对肠胃造成极大的负担。有些人认为,多吃些蔬菜没关系。这诚然有道理。但是,用过多的烹调油炒成的蔬菜,也不能过多食用,否则也容易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病和肥胖。
营养学家并不赞成绝对的“多吃菜,少吃饭”的观点。提倡主食与副食科学合理地搭配,主食要占绝对的比重,此外,还要看每个人所处的生长阶段。比如,青少年正在长身体的阶段,活动量也大,可以适量增加副食,科学地摄取营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在肠胃病患者比过去有所增加,特别是青少年的患病率趋向低年龄化,这跟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受宠盲目地“瞎吃”有关。“少吃饭。多吃菜”这种不健康的饮食观念应当及时地纠正过来。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一般可以不是食物,也不一定有营养价值,但必须符合上述定义的概念,即不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且具有防止食品腐料变质、增强食品感官性状或提高食品质量的作用。�
一般来说,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的和化学合成的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指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是指采用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目前使用的大多属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食品行业有一个规则“量即是毒”,一般来讲,符合添加剂使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安全的。因为很少有人拿加工食品当主食的,限量的添加剂是可以通过人体自然代谢排掉的。危害比较大的是化学防腐剂和合成色素,如经常食用有致癌的危险
有些有害有些无害!
有害的是下面这些:
吃着精美点心、快餐盒饭、香喷喷的热狗时,瞟一眼印刷精美的包装食品上的营养成分表,你就会发现每种食品中都有添加剂成分。据了解,转化脂肪、精制谷物制品、食盐、高果糖浆四种成分是在加工食品中最多见的,这几种成分危害着人体健康。
转化脂肪
转化脂肪主要见于面包店松饼、爽脆的饼干、微波炉爆米花和快餐店的油炸薯条等食品中。据最新研究显示,转化脂肪对心脏的危害是饱和脂肪的两倍,估计每年能引起3万至10万人因心脏病提前死亡。
据悉,从2006年开始,转化脂肪将被要求在外包装的营养成分表中列出。
精制谷物制品
如果你选择精制谷物制品如白面包、白米饭或白面食而放弃全谷物的话,患心脏病的危险可增加30%以上。称是“由小麦粉或全谷物制造”或白面包上撒一些燕麦片或涂些褐色糖浆等食品与原有的精制谷制品一样,有增加高胆固醇、高血压、心脏病发作、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或腹部肥胖的危险。
食盐
钠是维持生命的一种必需成分,但当你吃入超过身体所需的食盐会怎样呢?身体会保留更多体液以稀释血流中的过量钠。因而增加了血液的容量,促使心脏搏动更费力;同时会使静脉和动脉变得狭窄,会使血压升高。
高果糖浆
高果糖广泛用于冷冻食品中,也用于全麦面包、汉堡包和松饼。还可以加进啤酒、软饮料,甚至番茄酱中。 有研究者提出这种液体甜味料可能会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加患心脏病和糖尿病危险。
无害的是下面这些:
柠檬酸、甜菊糖苷、阿斯巴甜、甜蜜素、芬兰白色素、香兰素、乙基麦芽酚、山梨酸钾……基本上都没有危害,只要它的添加得不过量。
以山梨酸钾为例:
山梨酸钾性能、用途相似:
【简介】山梨酸是国际粮农组织和卫生组织推荐的高效安全的防腐保鲜剂,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烟草、农药、化妆品等行业,作为不饱和酸,也可用于树脂、香料和橡胶工业。
【防腐性】
山梨酸(钾)能有效地抑制霉菌,酵母菌和好氧性细菌的活性,还能防止肉毒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但对厌氧性芽孢菌与嗜酸乳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几乎无效,其抑止发育的作用比杀菌作用更强,从而达到有效地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并保持原有食品的风味。
其防腐效果是同类产品苯甲酸钠的5-10倍。
【安全性】
由于山梨酸(钾)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盐)它可以被人体的代谢系统吸收而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体内无残留。 其毒性仅为食盐的1/2,是苯甲酸钠的1/40 。
又如甜蜜素:
“甜蜜素”也叫环己基氨基磺酸钠,通常是指环己基氨基磺酸的钠盐或钙盐。“甜蜜素”的甜味纯正,甜度通常认为是蔗糖的30倍,在美国曾成为一种消费量很大的人工甜味剂,公认为安全物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9年。这一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委员会收到有关甜蜜素为致癌物的实验证据,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为此立即发布规定严格限制使用,并于1970年8月发出了全面禁止的命令。1982年9月,Abbott实验室和能量控制委员会在大量试验事实的基础上,以最新的研究事实证明甜蜜素的食用安全性,许多国际组织也相继发表大量评论明确表示甜蜜素为安全物质,但FDA至今还没有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尽管如此,目前仍有许多国家(包括我国)继续承认甜蜜素的甜味剂地位,允许甜蜜素的使用。 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1996)的规定,“甜蜜素”可以作为甜味剂,其使用范围为:一,酱菜、调味酱汁、配置酒、糕点、饼干、面包、雪糕、冰淇淋、冰棍、饮料等,其最大使用量为0.65g/kg;二,蜜饯,最大使用量为1.0g/kg;三,陈皮、话梅、话李、杨梅干等,最大使用量8.0g/kg。由于“伊利优酸乳”为乳饮料,属于饮料类,其甜蜜素的最大使用量只要在0.65g/kg以内即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产品。
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食品安全问题绐终是广大消费者所关心的根本问题,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也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指导消费,让消费者了解国内市场上销售的部分食品中含有人工合成甜味剂(糖清钠,甜蜜素)和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正确选择和食用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07年第三次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广泛测试。 结果显示,糖精钠,甜蜜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这四种食品添加剂被广泛使用,103种样本,有87个含有甜味剂或防腐剂。但样本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卫生指标情况较好。只有4个样本的细菌总数超标,其他样本没有发现存在微生物方面的问题。
经统计样本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甜味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问题依然严重
通过对试结果的分析,近50%的样本存在甜味剂和防腐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的情况。
2、使用甜味剂或防腐剂没有明确标注或标注错误
本次检测出含有甜味剂或防腐剂的样本,发现部分样本没有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作出明确标注,同时还发现有些产品作了错误标注,如检测出含有苯甲酸钠,但标签标注却是山梨酸钾。标签标注问题较多的样本集中在蜜饯类和酱莱类食品。有的没有明确标出其含有的甜味剂或防腐剂。
3、无糖食品中同样含有甜味剂
无糖食品是指不含蔗糖和淀粉糖。但必须含有糖醇等一类食糖替代品,我国提倡使用对健康有益的糖醇和低聚糖等食糖替代品,但无糖食品尚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可循,各生产企业均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生产。部分样本中含有糖精钠或甜蜜素,有的样本中同时含有糖精钠和甜蜜素,糖精钠含量最高达4019(61mg/kg)。同时甜蜜素的含量为3882(78mg/kg)。由于无糖食品的受用者一般为糖尿病者等特殊人群,产品的宣传说明对消费者的指导意义更为重要,但有的产品包装上对无糖食品的宣传和介绍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宣传其具有降糖疗效。如《广告法》。因此,消费者在选择和食用无糖食品时,不但要仔细阅读配料表,了解该产品添加何种甜味剂作为糖类替代品,还要认识到无糖食品只是一种食品,绝不能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更不能相信无糖食品有关降糖功效等医疗用语的宣传。
4、有些食品儿童不宜吃
果冻,饮料,蜜饯,糖果等都是儿童非常喜爱的食品,这次测试样本中果冻的质量普遍较好,其次是饮料样本中的果汁饮料和乳酸菌饮料,但蜜饯类食品样本中普遍存在问题,添加剂使用过量,该标注的添加剂没有标注等,儿童不宜食用这类食品。食品中过量的添加剂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肝脏的解毒能力较弱,极容易对食品中的添加剂产生过敏反应。
5、糖精钠在食品中使用依然普遍
糖精钠属于非营养型人工合成甜味剂,其稀溶液的甜度是蔗糖的300~500倍,后味微苦,与蔗糖相同甜度的重量所产生的热量不能蔗糖产生热量的2%,在食品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因为20世纪70年代有人发现糖精钠含量达到5%~7。5%时,用来喂养的动物的膀胱癌发病率与糖精钠的摄入量明显相关, 本次测试的103个样本中,有57个样本含有糖精钠,占受检样本量的55。3%,其中19个样本的糖精钠含量超过国家标准限量值,其余38个样本中的国家尚未批准使用。所以尽量不用含糖精钠的食品。
通过本次对一百余种食品中甜味剂和防腐剂的测试,发现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因此,特向广大消费者提示:
1、蜜饯类食品大量使用甜味剂,普遍使用防腐剂,而且多数没有在标签中明确标注所使用的添加剂,问题较多,质量不稳定。消费者应适量,适度食用蜜饯食品,尤其是话梅,陈皮类蜜饯,其甜味剂含量较高。特别是儿童,孕妇等人群不宜食用蜜饯类食品。
2、在我国,果汁(味)饮料国家规定其防腐剂的限量高于含气的碳酸饮料,这样可能会导致果汁(味)饮料中防腐剂的含量比碳酸饮料要高,儿童饮用果汁(味)饮料要适量。
3、对于无糖食品等特殊食品,消费者购买时要仔细查看其标签中的内容,尤其是配料表,不要相信其宣传的疗效功能,因为食品不是药品,这种宣传本身就是违法宣传。
4、建议家长给孩子购买零食时应谨慎选择,现市场上销售的儿童食品中,大部分含有食品添加剂,有些食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超范围,超限量,这样的食品儿童经常食用对健康非常不利。有些油炸食品,膨化食品,也是造成肥胖儿的原因之一。
5、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应选择品牌信誉度较高的产品,并尽量到正规超市,商场购买,以保证所选食品的安全性,保证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