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寻根溯源 韩姓起源有四:1、韩姓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裔,据《风俗通义》、《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晋国兄弟阋于墙,韩万(即韩武子)佐曲沃武公杀晋哀侯,立下大功,被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后人以邑为姓。下传至韩虔时,与赵、魏三家分晋,秦灭韩后,子孙以国为氏。2、西周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姓。周公旦分封成帝之弟叔虞于韩(今山西河津),春秋之季被晋国所灭,国人念之,遂以韩为姓。3、秦统一六国后,韩国子民以韩为姓。4、出自黄帝少子昌意之子韩流说。见《姓氏寻源》⑤为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据《魏书·官氏志》,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改“大汗”为单姓“韩”。
得姓始祖 韩虔。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把唐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后,灭掉周成王之弟的建立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称为韩氏。韩氏一直在晋国为官,到战国初期,韩厥的七世孙韩虔(韩侯)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到韩襄王仓于前二百三十年被秦所灭,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姓,称为韩氏。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韩姓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随着韩虔建立韩国并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又两次迁都,一阳翟(今河南禹州),一新郑(今河南新郑)。两次迁都,从而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秦亡后,韩国宗室韩王信起初被封为颍川王,而后又改封太原,其后裔韩骞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南阳,这支韩姓在东汉得到很大发展。后周少保韩褒徙居昌黎(在今辽宁义县),其子韩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有韩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肃镇原),不久又有人从安定安武回迁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韩耆徙居九门(今河北藁城),其子韩茂任后魏中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公。韩茂曾孙韩睿素为桂州长史,成为这一时期飞黄腾达的韩姓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为避战乱,大举南迁,韩姓则有迁往西北、东北、西南、江南者,颍川和南阳的韩姓不少人迁居江南。唐代时有四位韩姓宰相,即韩瑗、韩弘出自南阳,韩休、韩氵晃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虽出生于河南孟州,却是韩睿素之后,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后人辑为《昌黎先生集》。韩愈曾贬潮州刺史,为韩姓最早入广东者。此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广陵(今江苏扬州)都有韩姓大族,都称从颍川迁徙而来。南宋时,居于北方和中原的韩姓人迁往江、浙、粤、闽一带,又据有关学者证实,江浙鄂皖各地的韩姓人多为韩世忠后裔。元明清时期,韩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的播迁于南方各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天津津南葛沽镇(韩氏家谱辈份排列顺序)洪武30己未|367年由山东烟台迁海下天津邓岑子太祖韩皋字子岑皇门(夫人范氏)唐记三十代儿子韩龙夫人尤韩虎夫人崔韩熊夫人万长孙韩可儒夫人潇韩可官夫人万曾孙韩吾夫人卢(33代)从孙韩灿字景阳夫蘇(34代)韩世龙夫人刘韩虎夫人刘(35)韩殿臣夫人刘韩献臣夫人齐韩彦臣夫人蘇韩献良臣夫人柴(36)韩介仁夫人同姓韩璞夫人刘韩早夫人潘韩伸夫人刘韩珩字楚泊夫人许马潘都君然夫人郝韩瑂夫人潘韩珍夫柴韩佩夫人李韩琦夫人李(37)韩瑞书夫人王韩正书夫人田韩至书夫人姚韩成书夫人王魏韩魁书夫人将(38)韩有恒夫人朱韩若恒夫人冯韩义恒夫人万韩太恒夫人胡张韩月恒夫人王韩足恒夫人刘韩玉恒夫人杨(39代)韩文夫人王韩官夫人倪韩橙夫人殷烟韩立早夫人杨(4o)韩宝珍夫人张韩宝庆夫人王韩宝顺夫人魏韩宝夫人翟韩宝德张(4|)韩仲夫人文韩伸夫人傅韩友夫人蘇韩生夫人郑韩福夫人翟(42)韩振永殷韩振楝夫人)韩振清夫人扬韩振起夫人石韩振财夫人潘韩振德夫人刘韩振贵夫人邢马魏韩振祥夫人蘇韩振全夫人张(43)韩绍奎,韩绍先。韩绍华在邓岑子(43)明朝(|4代)字恩全,恩可,(44)明朝(15代)小韩庄(乙已丨425)韩恩树修谱(韩姓演变韩何邓龙田柳)(电话|3612O86874)
《韩氏四祖》
[受封远祖]:
〖后稷〗-帝喾长子,母姜原,周朝的祖先,也是韩氏的远古先祖,名弃,姬姓,生于稷山,他教民稼穑,种植五谷,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开创者,被尊为农耕文明的始祖神,稷王,稷神,是尧舜的农师,功勋卓著,被分封于邰。
[受封先祖]:
〖唐叔虞〗-周武王有个幼子叫唐叔虞,是周朝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氏的血缘祖先。周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受封始祖]:
〖姬万〗-叔虞的儿子名燮,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因功正式受封于韩地,成为韩国(邑国)的开国之君,但此时仍为姬姓,所以是韩氏的受封始祖。
[受姓始祖]:
〖韩厥〗-从姬万开始,晋之属国韩子国下传三世,到韩厥父亲姬舆这一代,因为是家族中的非长支,没有继承君位,只是晋国的一位普通大臣,而韩子国传至姬穿(韩穿),仍然是晋国重要的一卿,其后历史便再无记载!因为韩子国小宗旁系韩厥此时的强劲厥起,完全覆盖了长支的光辉,且韩厥重获封地,开创晋国的第二韩子国时代,也就是从宰相韩厥开始,姬万的子孙正式以韩为姓,从此,中华大地上正式出现了一个以封国之名~韩,为姓氏的崭新姓氏,而韩厥也成为了普天之下韩姓的第一代祖先,战国时韩国王室的先祖,他是一位杰出而稳健的政治家,执法公正 铁面无私的大司马,公忠体国的贤臣,骁勇善战的将军,运筹帷幄的大元帅,执政晋国二十余年,处处体现着朴素的民本思想,是春秋时期的一代名相。
所以,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代名相韩厥大丞相就是历史第一个真正姓韩的人,也是普天之下一千万韩氏子孙的始祖!!!
1、源自姬姓:
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2、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韩姓。
②满族改韩姓。
③锡伯族改韩姓。
④朝鲜族改韩姓。
⑤鄂伦春族改韩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