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bit 是最早进入智能手环领域的公司之一,在业界和国外,它几乎就是智能手环的代名词了,而它也在2014年的6月以中文名“乐活”正式入华。
在入华大半年后,国行版 的 Fitbit Charge 终于发售,售价998元。在国内,这价格对于一个智能手环来说已经高飞天了,而它的实际表现又能否证明自己的价值呢?
产品线
Fitbit 是现在手环类产品线最丰富的厂家之一,在售的产品从高到低分别是Surge、Charge HR、Charge、Flex、One和Zip。
Zip 和 One 都为衣夹式设计,从 Flex 开始才是运动手环,此次评测的 Charge 是在 Flex 的基础上增加了显示器,而Charge HR则是再增加了心率检测器,而最高阶的 Surge 其实是个智能手表。
而价格方面,最高阶的Surge 和 Charge HR 都还没在国内发售,Fitbit Charge售价998元,One 为898元,Flex 为748元,Zip 为498元。在它们之外,还有个名为Aria的智能秤 (1198元)。不得不说,Fitbit 在国内的定位和定价都很高。
参数
表带宽度:21mm
适合手腕宽度:大码16- 20cm,小码14-17cm
续航时间:7-10天
工作温度:-20-45度
连接方式:蓝牙4.0
支持平台:Windows、MacOX、iOS、Android、WP
外观与做工
此次评测拿到的是蓝色版的Fitbit Charge,长条形的纸盒包装上部可以看到产品本体。
包装上有尺寸选择工具,用手腕比对包装上的码数线,就可以知道该选大码还是小码版本了。
包装上的产品功能和使用说明,估计在智能产品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字数和价格成正比?)。
手环有自己的透明塑料支架,配件除保修单、说明书、充电线外,还有个用于和PC进行数据同步的蓝牙接收器。
面条电源线长度很短,三触点接头的两边是弹簧卡扣,居然没有无常见的磁力吸附,这个就让人不解了。
附件里面还有个手环产品中很少见的USB蓝牙接收器,造型很亮骚,单边接口防呆设计,产品信息都印在了背面的金属上。
整个手环的宽度都为21mm,中间偏上位置的OLED屏幕,显示数字时的细腻度还够用,但像素点不多,显示文字信息时就比较无力了。
屏幕表面是深色的半透明抛光塑料,略高于表带,比较容易刮花。
手环外表面有统一方向的斜条纹,硅胶表带的材质较软,但还没到LG Gwatch那种夸张的程度。铝合金卡扣外侧有磨砂处理。
表带内测为磨砂材质,但没有常见的导汗槽。铝合金卡扣扣起来比较轻松,而且可以整个推出来,以便清洗(但估计没几个人会洗……)。
手环正常状态下表带外伸角度较大,基本是“卡扣一松就会滑落”的类型。手环“表盘”背面是用六角螺丝固定的硬塑料,不可弯曲。
背面中间是充电触点,硬塑料有磨砂处理但同样没有导汗槽。机身唯一的按键在手环左侧,另外一侧的开孔,很可能是为机身内置的高度传感器预留的(本质上是个气压感应器)。
大码 Fitbit Charge 上21mm的带子,在身高180并且偏瘦的笔者手上,依然显得有点大,不过效果还算比较和谐。
虽然戴着Fitbit Charge “暴力洗手”也没发现问题,但官方并未提供机器的防水数据,只标出了“防汗、防雨并防溅水”的防水等级(网上盛传的1ATM防水并非官方标称),所以并不建议戴着机器洗澡或者潜水。
佩戴感受
机器的用料很好,表带戴起来很舒服,但“表身”的做工,只是稍优于一般的国产手环,远未到达笔者对要价998元的产品的高预期。
因为表带够软够宽,所以即使打字的时候压到也很舒服,甚至可以当“鼠标垫”用。但“表盘”是硬塑料,睡觉的时候压到“表盘”就没那么爽了。另外,没有导汗槽或波纹设计,对于日常不戴表或其他手环的用户来说,佩戴会感觉比较“闷”。
虽然吐槽较多,但主因还是笔者对它高价格而带来的高预期。如果横向来比,它戴起来还是比较舒服的,在笔者带过的近10多款手环中,舒适度已经可以排在前几名了,但依旧没有达到笔者的预期。
最后,Fitbit Charge 同样还有手环产品上都有的可以藏污纳垢的小接缝,处女座还是得勤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