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这部法律,从开始起草到通过,社会给予了极大关注。(3月21日新华网)
我国的慈善事业对扶危济困作出很大贡献,但一些不规范的慈善活动将慈善事业演化为名利场,令人真假难辨,不仅损毁了慈善事业的声誉,而且挫伤了社会爱心。 当下,网络募捐铺天盖地,乐善好施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然而火热的爱心也时常遭遇现实尴尬——四川女孩患癌募捐,家人承诺捐出剩余善款却又反悔;安徽女子“因救人被狗咬伤”获捐款,“救人”剧情却纯属虚构;个别明星、企业借慈善之名,行宣传之实,承诺捐款后又悄悄赖账…… 从求助真伪难辨、善款成“糊涂账”到慈善组织饱受质疑,一些不规范的慈善行为将慈善演化为“名利场”,鱼龙混杂,不仅损毁了慈善事业的声誉,还挫伤了社会爱心。有鉴于此,呼唤慈善立法的声音由来已久,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慈善事业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发展慈善事业亟待与法同行。
慈善法的重要目的是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不法行为受到惩处,从而为爱心保驾护航。比如《慈善法》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采取公开募捐方式开展公开募捐”,让个人网络募捐走出灰色地带。与此同时,法律疏堵结合,允许“与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公开募捐”,保留了网络募捐门槛低、传播快、影响大、互动强、效率高的优势。 对于骗捐、诈捐,《慈善法》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慈善法设立专章对信息公开立规矩,要求慈善组织及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细化民政部门的监管职责,提倡行业监督的同时鼓励社会监督等,把慈善行为纳入法律的范畴,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总之,在《慈善法》中,备受关注的规范慈善行为、慈善信息公开、慈善监管等问题都有体现。这些法规将构建一个更加规范的环境,让慈善行为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为其戴上规范化的“紧箍咒”。《慈善法》的能量不止于规范慈善行为、激发慈善组织活力、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这么简单,还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