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2025-04-24 00:40:0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土地政策主要是减租减息。

抗战前夕,边区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广大农民处于地主的重租高利盘剥之下。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首次将减租减息政策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政策之一。

它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同时,实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合理负担政策,提高了贫苦农民的斗志,开始打破了农村基层政权由地主富农霸占的局面。

扩展资料:

农民问题是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中国农民问题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翻身解放和共同富裕。毛泽东一生高度重视农民问题。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毛泽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土地改革从解放战争时期开始进行,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冬,除台湾省和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使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七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七百亿斤粮食的繁重地租,彻底消灭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土地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邓小平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毛泽东与中国农民问题

回答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减租减息。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在全国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主张,并在陕甘宁苏区停止了没收地主土地的运动。1937年8月 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1939年冬和1940年春,华北各根据地兴起了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在晋察冀边区普遍实行了二五减租,最高地租额不得超过土地正产物的37.5%,农民战前所欠的旧债,按年利一分,一本一利清理,利息超过原本停利还本,超过2倍本利停付;同时广泛开展了回赎抵押地和典地的运动。

二五减租

1926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四届三次扩大会议对广东的农民运动决议中,提出减租25%(即“二五减租”),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二分。

同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联席会议作出了“减轻佃农田租25%”,“禁止重利盘剥,最高利率年利不得超过20%”的规定,减租减息遂成为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的一致主张。当时对发动农民反对土豪劣绅,打倒军阀,推动北伐战争,起过重要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减租减息

回答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减租减息。

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国内客观和主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客观条件就是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民族矛盾成为国内最主要的矛盾。

主观条件就是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能够团结地主和农民都参与到抗战中来,虽然之前实行的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的土地政策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但是却使很多地主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很难生存;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则能够同时满足地主和农民的要求,自然能够得到了地主和农民的拥护并参与到抗战中去。



减租减息的主要内容

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就是“在土地关系上,我们一方面实行减租减息,使农民有饭吃;另一方面又实行部分的交租交息,使地主也能过活。”

具体内容在各个地方各有不同,其中比较普遍的是实行“二五减租,一分减息”,即在原租额基础上减去25%,废禁各种超经济剥削,利息率不得超过年息10%;之后可以根据实际的要求进一步发展到四六分或者三七分,但是不能超过这些限度。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同地区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修改,但大部分地区都遵循这些原则,循序渐进的展开,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回答4:

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主政权规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如债务人付息已超过原本一倍者,停利还本,如付息已超过原本两倍者,本利停付,原借贷关系视为消灭。中国共产党曾实行的减轻农民所受地租和高利贷剥削而不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土地政策。

回答5:

减租减息
减租减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又称二五减组,即规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