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登末以来的后期构造演化中,长岭断陷东部区带始终具有良好的油气聚集和保存条件。
(一)良好的油气封存条件
该区大中型气藏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油气封存条件,主要发育两类油气封盖层系,一种是直接的区域性盖层系,主要是登娄库组三、四段泥岩封盖层,泉头组一、二、三段泥质岩封盖层,以及营城组中下部的泥岩封盖层;其次是气藏之上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泥质岩,这些远离主要气层段的封盖层都是具有很高异常压力的巨厚泥质岩系,有效阻止了天然气的扩散、渗漏。
松辽盆地北部登娄库组泥岩累积厚度为100~700m,高值区沿中央坳陷区呈带状展布,分别分布于古龙断陷、徐家围子断陷、杏山—莺山断陷,由断陷中心向四周泥岩累积厚度逐渐减小。泉一段泥岩厚度为50~400m,高值区位于古龙及肇源地区,最高达400m。泉二段泥岩累积厚度全区为50~300m,具有和泉一段相同的分布趋势,泥地比值为30%~90%,高值区多分布于凹陷的中心处。
长岭断陷泉三段下部红色泥岩可以作为区域性盖层,泥岩厚度在100~200m之间,全区平均厚度近150m。此外,断陷层各套地层自身发育的泥岩也可作为局部盖层或隔层。登娄库组的区域性盖层为自身发育的泥岩,登娄库组全区平均厚度达400m以上,泥地比平均为50%,累计泥岩厚度近200m,可以起到区域和局部封盖的作用。
(二)各期次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
登娄库组沉积后的坳陷层沉积建造厚度达3000~3600m,并发生多期次构造作用,但都对天然气成藏起重要促进作用。
1.断陷后的强烈坳陷沉降有利于天然气富集
当烃源岩埋深在2500~3500m时,以发育油藏为主。随着登末后断陷转为坳陷沉降,接受巨厚坳陷层系建造,早期的原生油藏,在埋深大于3500~4000m后,地下原油多转变为天然气。随着油气相态转变,大大增强了气藏压力,增强了运移动力,加强了油气在低孔渗储层中的运移活性。同时,油气的相态转变,造成运移分异,天然气进一步向高点富集。
2.断裂停止活动早,不破坏主力原生油气藏
断裂活动期早,在营城组沉积后,控制油气圈闭的断裂构造已基本停止活动。而烃源岩在登末才进入大规模成熟生烃阶段,这样,这些断裂在成藏期后往往活动性很差,不破坏主力原生油气藏。从现有的勘探情况看,次生油气藏规模都很小,而深部原生油气藏的规模较大。
3.后期抬斜构造作川也有利于天然气富集
在燕山晚期至喜山期,受到来自太平洋构造域的区域构造作用,松辽盆地转变为区域性反转挤压构造应力场。这次挤压反转构造作用造成盆地中东部地区强烈抬升,发生强烈隆升剥蚀作用。但对于长岭断陷东部,因未发生强烈挤压剥蚀,主要是造成整体性的向东翘起,东部地区斜坡倾斜角增加,对油气藏破坏不大,而且由于翘倾掀斜,为该区带油气运聚提供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