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第17页例1-23,为什么题目中的单位都是用“万元”,而答案的单位都是用“元”,是不是应该统一题目与答案中的单位?
答:在题目中进行文字叙述时,为了简化就采用“万元”。在具体做分录时,统一使用“元”。当然,也可以统一题目与答案中的单位。
2、教材第29页例1-42中的第1批发货的存货成本=10500*10.75=112875(元),其中10500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答:10500这个数字是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
3、教材第32页例1-50 中的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正负号是否有误?
答:没有错误。
4、教材第32页例1-50中的月初计划成本1000000元、成本差异超支30740元、入库计划成本3200000元和成本差异节约200000元,请问这4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答:这4个数字是举例时给的已知条件,不是计算出来的。
5、教材第39页例1-62中的商品进销差价率=(10+15)/(110+90)*100%=12.5% ,请问这道计算题中的(10+15)这两个数是怎么得来的?
答:这两个数的计算过程如下:
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期初库存商品进价=110-100=10(万元)
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价=90-75=15(万元)
6、教材第52页例1-79中购入工程物资500000元,支付增值税85000元,所做分录为:借:工程物资 585000 贷:银行存款 585000 请问这个分录包含增值税了吗?
答:包含增值税。
7、教材第74页例2-1(3)中的财务费用如何计算?
答:(3)中的财务费用=120000×4%÷12=400(元)。
8、教材第134页例4-18编制的会计分录(4)中的累计折旧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答:每月折旧40 000元,自20X1年2月1日购入设备起至20X9年2月1日出售为止,共12×8=96个月,累计折旧40 000×96=3840000(元)。
9、教材第134页例4-18和第152页例6-2中的最终递延收益的账务处理怎么不同呢,如果按例6-2中的处理,那么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在期终时是有余额的,尚末分配的递延收益是否应为3000000-1800000=1200000(元)?
答:应该按例4-18的方法处理,例6-2中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应该是3000000-1800000=1200000(元)。
10、教材第137页例4-23会计分录里的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答:每季度收到的的财政贴息=20000000×6%÷4=300000(元)
分配到每月=300000÷3=100000(元)。
11、教材第323页第4行的等式右边第1项A(1+i)是否有误?
答:确实有误,等号右边第一项应为A。
12、材料成本差异如何计算?
答:请参阅教材第32页有关内容。
13、当“现金”和“银行存款”同时在会计分录中体现时,为什么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制收款凭证?
答:对于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经济业务,如将现金存入银行或从银行提取现金,其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现金”科目;或者借记“现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因此,为了避免重复记账,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制收款凭证。
那上边说的是把固定资产的尚未分配的直接转到当期损益而不是把收到的财政拨款转入
所以就用2400000减了
(1)最初是确认了300万的递延收益,但是企业购买固定资产实际付出去的只有240万,所以只能摊240万,剩余的那些并没有实际支出,所以不能摊。你可以看下第134最下面的一段话,里面有讲到递延收益分配的起始点,你就会明白了
(2)第二个问题,你用总的应分配的金额-已分配的金额,若为正,则应确认为营业外收入,为负则确认为营业处支出
把尚未分配的递廷收益=2400000-1800000 改成3000000-1800000就可以了. 另外与政府补助有关的收入,因在受益期内补助还有多余,也就是还没有用完政府的补助,就卖掉了,所以就是益外的收入了,故计入营业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