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谁都如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2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3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失明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会想到健康的幸福。
4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5 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我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心中,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6 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7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天?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1.解释词语:
(1)天赋 (2)赋予
2.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明眼人的心中,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那么你认为“视力”还应赋予我们的生活怎样的意义?
3.第六段中的“一闪而过的东西”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能“唤醒人们麻木、呆滞的心灵”?
4..最后一段中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请你将你思考的结果写成一篇200字的短文。
1. 天赋是与生俱来的. 赋予是别人赐给的.
2.其实这里也谈不到应该赋予我们什么,或能带来什么.能让我们用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我觉的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3.”一闪而过的东西”我觉的就是指生活中一般的物体或事件.其实太多人压力太大,不是他们心灵麻木,呆滞,而是他们根本从来都没留意过,从来没去清楚的看过.而每件事只去追求最后那成功的结果.却忽略了过程中给人带来的辛酸和快乐.忽略了身边最普通其实最宝贵的东西.
4.如果有3天的光明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用.如果可以的话就分着用.3天就是72小时,72小时是4320分钟,如果每个月只用8分钟眼睛其他时候不用,也可以用50年.够了! 如果3天后就失明的话,我就去帮助已经失明的人,给他们带一点快乐. 最后应该看看日出,让那种画面留在脑海里,也觉的人生还有希望,才刚刚开始!
1.“这”指: 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这样”指: 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2.不好。“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是指聋了的人因为自己聋了,知道残疾的苦楚,知道失去后的珍惜,所以他们更怕失去光明,怕在聋了的基础上再瞎了。改成“盲”或“瞎”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3.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明眼人看来是那么的平庸。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明眼人常常看到这些东西,就不会对这些东西感到特别,不会去珍惜。
4.正常的功能 对生命的珍惜
5.现代社会的人更多的陷入在物质的繁荣中,而心灵多已迷失,不知珍惜生命,不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作者想要让更多的人懂得对生命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