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和《垓下歌》到底那个更像大丈夫一点?

2025-04-30 21:38:4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大风歌》是刘邦公元前196年所作。刘邦在征讨英布班师时,路过他的家乡沛县,略作停留。可以说是衣锦还乡,功成名就,宴请他的故旧好友。席间刘邦微醺,亲自击筑,唱出了这首留传千古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三行,简洁、明快、气势磅礴。唱出了他的英雄气概,威加海内的伟大成就,同时也表达他对巩固政权的忧虑。

当然是一首好诗。在此之前5 年,即公元前206年,项羽被困于垓下,在即将灭亡时也作了一首诗《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只有四行,同样简洁、明快、气势磅礴。

唱出了英雄末路的无奈,他自己死不足惜,可是他的爱妃将如何是好?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感情,对爱情的忠贞。这两首诗,具有大家风范,非等闲之辈所能为。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还是那句话:诗的好坏优劣,文采高低只在其次,主要是作者的感情投入,有感情的涌动、爆发。项羽是一位悲剧英雄,他的失败曾经引起多少仁人志士的同情的婉惜。

李清照的诗具有代表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到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项羽“不肯过江东”?说明项羽的皮薄有自知之明,跟他起义的江东八千子弟兵,今已经不复存在了,他愧对江东父老,他无颜面对。因此他不能再回江东。这是项羽高尚的地方,也是他作为政治人物所不能有的性格特点,尤其是第一把手。

那些最后成功的政治人物,大部分都是皮厚心黑者。这看出了项羽的不成熟,还是一个性情中人。刘邦在他的父亲做了项羽的俘虏,项羽以杀死刘太公为要胁的时候,刘邦,不为所动,说在吃其父肉时,要项羽别忘了给他留一杯羹。看看这是什么气度,什么心理素质?这一点是项羽所无法比拟的。

回答2:

《大风歌》是刘邦所作,《垓下歌》是项羽所作,二人都是一代英雄,而要说大丈夫,我认为还是项羽更适合,毕竟西楚霸王可不是虚的,而且《垓下歌》是项羽在必死之战时写的。

回答3:

我觉得,两个都很大丈夫,《大风歌》更加有气势,而《垓下歌》,更像是英雄末路,一个是成功,一个是失败。

回答4:

《大风歌》是刘邦所写,《垓下歌》是项羽所写,意思各不同,前者充满了霸气,而后者更多的是无奈。

回答5:

我觉得这两首诗歌都很有气势,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的感情都十分投入,如果非要选一个的话,我觉得项羽的更好一些,因为他愧对江东父老,这是他高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