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数据还有一个用处那就是“看人叫价”。就连《人民日报》也关注了这个问题。
什么叫“看人叫价”
举个例子,有个网友发现自己跟同事使用同一个打车软件,在同样的时间走同样的路线,目的地也是一模一样。可是一看价格,左边是18.4元,右边是11.4元,价格差了7元钱。
他们是同一个公司的,平常住在同一个宿舍,于是他们又调出以前的打车记录,果然他们每次打车都会有这样七八元钱的差价。
没想到用苹果手机里的APP打车,车费会比用安卓手机贵30%左右。
不仅是打车,还有人分析了各家视频网站,发现办理会员的价格,苹果手机都会比安卓平台手机要贵。
比如某个视频网站的VIP会员,同一个人用自己的账号登录,在安卓手机上开通一年是178元钱,而在苹果手机上开通呢,就变成了218元钱。
对此,客服人员表示,苹果系统会向软件收取30%的分成,也就是说你花了10元钱买软件服务,苹果公司就要从中间扣走3元钱。
还有网友发现了一个现象,他跟手机机型倒是没什么关系,而是跟会员有关。
现在,大家把这种行为叫做“大数据杀熟”。
杀熟咱们都知道,就是对越熟的人宰得越狠,那什么叫“大数据杀熟”?
网友经常通过一个旅游网站订一家酒店,常年的价格都是308元钱左右。有一天他用朋友的新账号一查,每天只要288元钱,便宜啊!他心想,对新用户售288元钱,我可是老客户,肯定优惠更多,于是,他用自己的账户一查,怎么还是308元?
另外还有人发现,自己经常用打车软件打专车,而同事经常打快车。大家知道,专车的价格比快车贵,时间一长,他发现就算自己再去打快车的时候,车费还是比同事多。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在一个购票网站上发现啊,自己是黄金会员,某些价格居然比低一级的白银会员要更贵。
这下大家明白了吧?这就是大数据的功劳,不过这个功劳咱得打引号。他通过我们的日常消费行为,能够判断出我们经常用什么手机,以及处于什么样的消费水平,然后看人下单。
某些软件要高,因为你充值一些钱要给苹果,所以说有的会贵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