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情感与技巧的关系

2024-11-23 06:40:3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关于歌唱技巧与情感的关系
  朱玉萍
  “歌唱艺术,所以能引起全世界广大听众的浓厚兴趣,说明人声艺术确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对于那些成就很高的歌唱家来说,他们之所以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恐怕是因为他们唱的歌儿太动听、太感人的缘故。他们将这种听觉艺术献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美的享受。”

  歌唱艺术是将由歌词和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声乐体裁,歌曲用演唱的技巧与情感的抒发来完成激发歌者与听者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歌唱要素中,有心理要素,有生理要素,心理要素是处于主动的、主导的首要地位,其他有关歌唱发声的生理要素,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他们的运动都受着心理活动的支配。”

  技巧运用和情感表达二者存在歌唱这个统一体中,有时互相对立,有时又互相统一,它们相互依存,形影相随,相辅相成。若一方表现不当,歌唱这个统一体就犹如健全的机体不在完美,哪一方都不可能独立完美的表现作品,以达到歌唱最终的目的。情感表达依靠演唱技巧支撑,演唱技巧是更好的表达情感的工具。所以,我们在掌握及运用二者的时候,就要从利弊两方面考虑,将其结合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笔者只想通过本论文就“技巧运用”和“情感表达”二者的关系加以粗浅的论证和阐述。

  一、情感表达
  情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需要或者心理获得满足的需要。情感有生理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有时候很强烈,高兴时因此开怀大笑者有之,手舞足蹈者有之,不高兴时垂头丧气有之、萎靡不振有之,痛哭流涕者有之,过度悲伤甚至自虐、攻击别人者、损毁物品者皆有之,足见情感对人的影响力之大。

  人类的情感不仅仅在两性方面,而是融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活到工作、从家庭到社会、从爱情到事业、从战争到和平、从教育到实践、从艺术到科学,许许多多的场合都有情感的参与,甚至是主宰。许许多多事情的发生、发展是因它而起,因它而成功或者失败。可以说情感无处不在,情感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是一个人行为的精神力量和支柱,严重的情感伤害可以让一个人精神颓废、失常甚至自杀;而满足的情感需要恰恰又是一个人克服困难、战胜危险、坚韧不拔之无穷无尽的源动力。

  情感表达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再现客观存在的事物,另一方面是为了表现与传递主观精神及感受。情感的表达方式一是直接地宣泄,喜、怒、哀、乐行于外露,二是理智地调控,即对情感进行理性地控制,修饰后再恰当地表现出来。宣泄与表现不同,宣泄更多的时候是非理性的、本能的、不依赖任何方式、无序的,只为满足自我需求甚至是损人利己的。而情感的表现则是理性的、有控制的、恰当的、准确的、选择适合的方式,有效的传达、影响、感染他人。
  情感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语言(口头与书面)、肢体、书画、音乐等、但归结后,可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种。

  音乐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物质存在的形态。虽然歌曲也是没有物质存在的形态,但歌曲是由抽象的音乐与具象的歌词组成的结合体,透过歌词可以直观的体验作品的意境、情绪等。因此,歌唱应该是情感表现的最好的方式,歌唱更应该准确的呼唤与激发出情感。

  二、演唱技巧
  演唱的技巧包含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呼吸、歌唱的语言、声音与共鸣、歌唱的发声、音准、节奏、强弱的控制、发音、换声区、起音、连音、断音、颤音、滑音、跳进、花腔、声音力度变化、声音音色变化、语言等。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为了让歌唱器官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配合、协调动作为着打好一个发声的基础;掌握好歌唱的呼吸技术,是为了形成优质的发声动力,是声波传导至各个共鸣体的工具;正确的歌唱语言,把字唱正、唱美、唱活,是歌唱中艺术表现的关键;优质的声音与共鸣,是保证音量可控、音色优美以致达到歌声优美;准确的歌唱发声,是为了提高歌唱的表现力、感染力,歌唱的发声练习是获得歌唱方法的重要途径。罗列以上演唱技巧的目的,无论是发声的基础、发声动力、还是共鸣体的工具、音量的可控、以及创造优美歌声、提高歌唱的表现力、感染力,获得歌唱方法的重要途径等等,这些全是为准确、形象、完美的表达作品意境及情绪而存在并运用的工具,全都是为再现表达作品内涵服务。

  三、情感与技巧的主动与被动关系
  歌唱艺术的基本要求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原则是情感表达胜于技术表现。“最令观众赏心悦目、激动、倾倒的演唱,是演员字正腔圆、深情并茂的歌唱表演,它是以人声将音乐、语言、情感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没有情感,就只能是一个匠人,而不能成为艺术家。歌唱艺术不是为声韵而声韵,而是通过声音,将词的意思、情感表达出来。“演员要将自己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而不是将声音、词意和情感三者割裂开来。”。歌唱是声音的艺术,但它却不仅是为了美化声音而唱声音的,而是要通过声音来传达人的喜怒哀乐、情景意境及其种种发展与变化。歌唱技巧是在情感的引领下为表现作品,感染听众服务的。尽管在技巧的支持下,演唱者娴熟的、科学的、美妙的歌唱声音具备了悦耳、动听、精致、美幻、迷人的色彩,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性与审美价值,但这也至多是一个匠人高超的“技艺”。早在魏晋时代,《世说新语》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这“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肉”指美妙的歌喉。意思是说丝弦弹拨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动听,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的喉咙唱出的歌曲动人。这是一句评论音乐的妙语,它盛赞了声乐的艺术魅力,认为人的声音最能将人的情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手是人的自然之物,它的轻重之分倒是可以使丝弦表达一定的情感,靠手表达感情毕竟有限。而竹木乐器虽同为外物,但它是靠人的嘴吹奏,舌、齿、气原本就是人们表达情感最直接的工具,所以竹木乐器兼具机巧之物和人体发音器官的妙处。比起丝弦来更能体现人的内在情感。人之喉是情感流露之源,它自然,巧夺天工,同时也最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人在高兴的时候,唱出的歌,一字一句之间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正象眉宇之间所流露出那难以描绘的幸福之气,是情感的绝妙表达;人在悲伤的时候,唱出的歌,便如泣如诉,充满了化不开的幽怨、悲情,令听者动容,潸然泪下,这些都是竹木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无论歌唱技巧有多高,其都是在主动与主导的情感要求下发挥其功效,表达作品的情感才是必须及最高要求与目的,表现的情感、情绪、情景等才是歌唱的目的。心理要素是处于主动的、主导的首要地位,其他有关歌唱发声的生理要素,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他们的运动都受着心理活动的支配。

  心理活动支配着技术的运用于发挥。心里要素不是指如何运用歌唱技术,而是情感的释放与控制。当一个作品摆在我们面前时,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如何积极、准确的融入作品中去,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远远重要于发声技巧。

  第十二届CCTV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个人单项赛中空政歌手刘和刚演唱参赛的最后一首歌《父亲》时,评委张也以及不少现场观众都感动得哭了。最终他以情深意浓的演唱捧得了金奖。在团体赛中他同样以声情并茂的演唱得到过百分(100.13分)的历史最高分。“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这就是刘和刚父亲真实的写照。刘和刚说:“每当唱起《父亲》这首歌时,我都会热泪盈眶,因为父亲所经历的一切几乎与歌词内容相同。不要说‘摸’,就是看一眼父亲的双手,我就想哭。”刘和刚将对父亲的真情实感以及生活的艰辛融入歌唱,生活让他懂得如何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声歌颂伟大的父爱。赛后有歌迷对他说:“我在听你唱那首《儿行千里》的时候,我也流泪了!”刘和刚回答说:“这首歌和我的生活相似,反映了我的生活和情感。”

  歌唱艺术是美妙的声音与情感结合的统一的完整体。所以,纯粹卖弄技巧是单调乏味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才能使演唱动听、传情、赏心悦目,也只有遵循情感主动歌唱技巧从属于情感表达的原则,歌者和听者都才能准确理解作品、感受作品、享受作品,在作品描述的意境、人物中释放情感、愉悦身心。

  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说:“我始终认为声乐技巧应为表演服务,而不光是为了表现声音技巧本身,更不应该使听众感到仅仅是技巧。”哪怕在平时练声时,也要注意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如果歌唱时不讲情感,不注重让自己的情感进入到音乐作品中,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血液的流淌、没有心跳的歌声,还从何谈及感人肺腑。
  因此,主动的情感表达是主导歌者带领发声技巧完美演绎作品的。当然,技术被动不等于技术可以低劣,相反,情感主动必须要以精湛纯熟的技术为前提和基础,否则情感主动就是无力歌唱表现。

  四、情感与技巧的对立与统一关系
  我们一方面在强调情感主动技巧被动,但往往为了演出的现场效果, 满足观众的多方位的审美要求,又会让技巧充分表现在情感之上。记得在八十年代时,有很多的演员在演唱歌曲《拉网小调》时把开始的”咿呦嘿”的”嘿”无限延长演唱,用歌唱技巧以展示歌唱技术、博得观众的掌声。这不是情感的需要,但好象又是感性超越理性的典型行为,“卖弄”技巧,为了演出现场的气氛需求,往往需要这样的技巧张显。还有,海豚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发声技巧,俄罗斯“海豚音王子”维塔斯(VITAS)他在常人音域的男声唱段很自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只是到了高音部分才雌雄莫辨,且有一种震慑人心的诡异之美。无论是与不是,如果他的唱法有多么特殊,高音真的特别抓人,也与情感的表达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能说是上帝赏赐其一副绝伦的嗓音,从整体上评价,它是情感表达加歌唱技巧完美演绎作品的典范,是情感表达与歌唱技巧完美统一的极致。

  以上两个典型事例,虽然在整个作品演唱过程中技巧不断超越情感,但也都是情感表达与歌唱技巧由对立解决到完美统一的经典范例。

  我们所说的情感表达与歌唱技巧的对立与统一,实质就是情感与理智的对立与统一,是技巧与情感的投入程度的对立与统一,是理智对情感的驾驭,是情感对技巧的需求,是技巧对情感的支撑。如果没有理智的控制,生理上的情感反映,极大可能会失去应有的控制,情绪失控、行为失控、声音失控,没有控制的情绪、行为、声音是不能为歌唱所用的,歌唱声音的高低、强弱还有色彩这些基本属性就失去应有的功能。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他独唱音乐会上特意为恩师周小燕送上《老师,我总是想起您》,面对恩师,廖昌永泪水夺眶而出,近乎哽咽着唱完作品,周小燕从观众席中站了起来,含泪微笑为学生鼓掌,直到一曲终了,现场十分感人,过于激动的情绪几乎让廖昌永唱不下去了,感情与技巧极端“对立”着、猛烈地撞击着,廖昌永努力的用理智控制着几乎崩堤的情绪,不仅没有影响歌唱的艺术质量,情真意切的演唱,反而将音乐会推向最热烈、最高潮的境界。

  情感对技巧的需求以及技巧对情感的支撑,都要在娴熟掌握歌唱技巧的前提下,把握好两者的度。情感的投入不能太满,太满会让听众心累,没有了空间,就犹如请客吃饭,客人在主人过于盛情的状况下,喝的过量、吃得太撑。技巧使用同样也要恰当准确,不然会失去表达作品意境的准确性。炫耀其常人没有的歌唱技巧,也只是匠人的“炫技”行为,恰当、协调、统一是追求的准确度。在演唱中收放自如的能力与控制情感的强度和变化的幅度是影响作品整体性及形式美的重要保证。

  “最令观众赏心悦目、激动、倾倒的演唱,是演员字正腔圆、深情并茂的歌唱表演,它是以人声将音乐、语言、情感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没有情感,就只能是一个匠人,而不能成为艺术家。歌唱艺术不是为声韵而声韵,而是通过声音,将词的意思、情感表达出来。“演员要将自己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而不是将声音、词意和情感三者割裂开来。”

  五、情感与技巧的依存与依靠关系
  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永远相辅相成。无论你演唱技巧有多么精湛与完美,也无论你的情感表达有多么的准确与投入,离开彼此谁也不能独立的以艺术歌唱方式完成作品,歌唱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其技巧是有规范的“量化”要求,如:强弱的控制、呼吸、发音、共鸣、换声区、起音、连音、断音、颤音、滑音、跳进、花腔、声音力度变化、声音音色变化、语言等等,都可以通过刻苦的学习与训练掌握并可达到随心所欲的使用这些歌唱技巧。表达情感需要我们的生活积累与积淀,生活经历越丰富,知识面越宽泛,文化修养越好,表达能力越强,技术才会随着情感支点的需要而变成最为自身需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恰到好处的个性表现就会不自觉得出现,独到的处理往往将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

  之所以称歌唱“艺术”,而不是歌唱“技术”,就是真切的情感借歌唱技巧唱出感人的歌声,歌唱技巧又是基于真切的感情发挥到极致的,技巧依靠情感形成美妙的歌唱,情感依靠技巧的作用表达作品的意境。技巧使情感表达得更准确,有了情感才能更好的运用技巧。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感情歌唱的目的。在歌唱艺术中情感与技巧从来就不是各自“独来独往”的两个概念,精湛的演唱技巧与完美的情感艺术表现在歌唱艺术中永远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方面。没有良好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就无从谈起。反之,脱离了情感表达,纯粹的演唱技巧就成了艺人没有灵魂的“炫技”。虽然也能以其技巧的高超与华丽而炫人耳目,博得一时的掌声与喝彩,但终究会因为缺乏艺术表现与内在生命而令人感到乏味。“情感”与“技巧”的相互依存、依靠的关系在于二者既是相对的两种概念,又是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谁也离不开谁。因为,表达情感是目的,歌唱技巧是手段,只有让技巧与情感比翼双飞,才能充分发挥歌唱艺术无穷的魅力!

回答2:

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调控无疑还应体现在对歌曲的艺术表现与情感内涵的挖掘上。声乐教学本身就是生动、鲜活、充满想象力的教学,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要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对作品的艺术美产生热爱。在处理具体的作品中,教师若能运用富有感情的想象分析歌曲旋律与歌词,并用艺术性的朗诵语言准确而生动地朗诵歌词,就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学生通过联想歌词中的意境,会身临其境,将歌曲音乐形象与歌词文学形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音乐画面”,会激发起创造好这部作品的欲望。强烈的创造欲望会激起对声乐技巧的完美追求,在不断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良好的发声技巧和声音状态会得以巩固和稳定。
声乐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歌唱技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无数实践锻炼得以巩固。完美的歌唱应是正确的发声方法长期培养和不断的艺术实践总结、积累的结果。教师在注重课堂训练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包括上观摩课、听音乐会、参加演出等艺术活动。例如,学生听到著名歌唱家优美的歌唱,往往会因激动而情不自禁地歌唱,而且唱得轻松、自如,越唱越兴奋,越兴奋技术发挥、情感状态就越好。这种榜样的力量潜入学生心灵会激励学生对美的歌唱的追求,会为此而刻苦钻研。多参加舞台实践活动,学生会把平时课堂接受的感性认识通过舞台实践加以检验,并得以积累和巩固,逐渐上升为自身切实感受的理性认识,把歌唱技巧与歌唱心理统一起来,把教学中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转变为心中所想、口中所唱,逐渐成为能用审美之心感物、审美之耳赏物、审美之眼观物,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
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学生会将歌唱时的情感活动与其他心理因素形成联系,并在以后类似情境中重复体验这种情感,这对培养学生深厚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大有益处。艺术实践是学生歌唱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歌唱才能也需要在无数次实践中去求得形成和发展。声乐教学中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从中体会知识的实践意义,能极大地满足其求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除此以外,在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始终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教师教学中应注重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不但能鼓舞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还应加强自我修养,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心灵的闪光点,作为推动其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起点,使教与学双方获得一种心灵的沟通。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会对学生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真正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在这种积极而和谐的状态下进行技能训练,十分有益于调动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情感表现欲望,学生会将这积极的内在动机转换成自觉而刻苦学习的动力。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歌唱技巧,完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内容丰富而复杂,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则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若善于把握学生内心的各种情感因素,将它转换成精神动力,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心境中真正领会、掌握歌唱技能,定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对情感的调控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回答3:

众所周知,人声艺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它能让全世界的听众引起共鸣,可以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民族。歌者是歌曲与听者之间的桥梁,我们之所以追捧那些艺术成就很高的歌唱家,是因为他们把一首首美妙的歌曲诠释的动听且打动人心的缘故吧。在歌唱中,情感是歌中内涵的认识和共鸣,技巧是传达情感的支撑和表达方式。若想完整且完美的表达一首作品,恐怕只有把歌唱技巧和情感巧妙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本文就歌唱中“情感的表达”和“技巧的运用”两大方面分别展开来阐述二者的关系。

回答4:

打个比喻来说:如果说歌唱的技巧是为了构建一首歌的骨架,那么饱满而适当的情感就是这首歌的灵魂。
唱歌确实是需要技巧的,这是歌曲的特定的曲调要求的,想唱出一首歌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唱的完整通达,控音技巧自然是基本素质要求。
歌曲是用来抒情言志的,只是完整地唱完一首歌,却不能表达歌曲中的情感,那就像生硬死读书和有感情朗读的区别一样了。这就需要歌唱者对歌曲意境的领会了。
所以一首好歌是需要情感和技巧共同结合,才能唱的好听,才能表达其中的意境。

回答5:

歌者是歌曲与听者之间的桥梁,情感是歌中的内涵,意境的认识和共鸣,技巧是传达情感的支撑和表达方式,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