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全国行政区划以省划分于哪个朝代

2025-04-30 05:33:3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金国开始试验,在完颜亮时代,金国就开始试行行省制,不过是部分,依据是军事需要,当时在辽东和汴梁设立2个行省,一个是辽东行中书省,一个是河南行中书省,其他河北,山东,山西和陕西依然是直属中都的路制。自此以后,金国就依据军事需要,设立多个行中书省,这就是行省的由来。元以后。一统中原,全面贯彻行省制,行省下面有多个级别,极为混乱,首先是分下各道,道下设路,路下有州和府,州和府下面才是县,,也就是从省到县有5级之多,又有直辖的,从直辖路,直辖州和府,甚至还有直辖县,颇为混乱,看了元朝行省地图就有这种感觉。明朝以后,取消行省制,代之以布政使司等三司辖地,后又设巡抚统摄三司,事实上恢复行省,自此以后,行省长官一般是巡抚,行省疆域开始稳定,除了分省,基本上没有大的行省边界的变动。明朝还整理了行省以下的地方行政区,首先将路和府全部整理成府,州和县全部整理成县,不过,有辖县的州存在,直属于省的为直隶州,如南直隶滁州。不直隶于省的为散州,有的辖县,有的不辖县,如凤阳府泗州就辖3县,凤阳府宿州就不辖县。但是宿州和泗州都是散州。这种情况一直到清。民国全面继承行省制,不过还是将省以下地方区域又整理了一番,首先第一步将府,州,县全部整理成县,接着调查全国县级单位的命名工作,将863个重名的县全部重新命名,最直接的结果是新城县,全国有6个,除河北的那个以外,全部重新命名。接着由若干县组成专区,将一些大城市单独划片建市,直辖于省。形成了一直影响至今的地市体制。建国以前,市不辖县的,而且是与地区平级,直辖于省,甚至直辖于中央。1954年以后,取消大行政区,大部分直辖于中央的直辖市降级为省辖市。这里,就有部分降级的直辖市辖有县,自此,省辖市辖县就有定例。在1964年,地市合并,地区行署改省辖市也就有了定例,县市合并,县级市也就有了例子。1982年,市辖区和县合并,行政县改市区也有了例子。从此以后,今天的地方行政体制全面确立

回答2:

始于元代,元代确立了行中书省制度,也就是行省制度,自此,我国全国行政区划以省划分。

回答3:

行省制是从元朝开始的,之前都是州郡制

回答4:

元朝出现行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