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牡丹亭》是国家大剧院推出的首部改编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歌剧作品。此次创作委约中国著名作曲家叶小纲谱曲,邀请曾成功打造过国家大剧院版歌剧《假面舞会》的国际著名歌剧导演乌戈·德·安纳执导并集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三职于一身,以西方世界对神秘东方文化的追寻探索与独特视角呈现出瑰丽奇幻的视觉效果,将“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的动人爱情故事搬上歌剧舞台。
该剧以上、中、下三部曲的形式讲述杜丽娘的传奇“三生”:第一部《惊梦》始于杜丽娘的少女之梦,止于为梦中爱人郁郁而终,将于2013年国家大剧院六周年院庆之际与观众见面。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牡丹亭》不同于以往戏剧、舞蹈形式对《牡丹亭》原作的取舍或改编,其不改动一字一词的创作宗旨令原著的文本魅力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而作曲家叶小纲充满现代音乐思维的创作,充分考虑到当下观众的接受美学。剧中许多人物以地方方言演唱的特色,也将突出整部歌剧的地方音乐特征、凸显“中国特色”。同时,剧中对中国明代社会百态的全景式展现,也表达出对历史、社会、艺术、文化生态、人文精神的关怀与态度。 作曲:叶小纲
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乌戈·德·安纳
他的职业生涯始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科隆大剧院,担任技术总监和执行制作人,制作了《图兰朵》、《维特》、《唐·卡洛》、《乡村骑士》、《丑角》、《浪子的历程》。随后,他在智利圣地亚哥市政剧院导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毒饮》、《唐·卡洛》、《霍夫曼的故事》,并连续三年获得评论届最佳导演奖。 之后,他开始与马德里萨苏埃拉剧院、巴塞罗那的里斯奥大剧院合作、签约,制作了歌剧《阿米达》、《安德烈·谢尼埃》、《女武神》、《艺术家生涯》、《海蜜安妮》、《奥赛罗》。1990年,他开始在意大利工作,在博洛尼亚导演了《摩西在埃及》,自此开始了与意大利最好剧院的合作——米兰斯卡拉剧院(《毒饮》、《参孙与达丽拉》、《命运之力》、《游吟诗人》),都灵歌剧院(《曼侬·莱斯科》),拿波里圣卡洛斯剧院(《摩西在埃及》),罗马歌剧院(《海蜜安妮》、《维特》、雷斯碧基的《玛丽·维多利亚》和《露克莉西亚》,《塞维利亚理发师》、马斯卡尼尼《伊莉丝》),维罗那露天剧场(《纳布科》、《霍夫曼的故事》),罗西尼歌剧节(《塞密拉米德》),威尼斯凤凰剧院(《卡门》),还与热那亚剧院、卡塔尼亚剧院及帕尔玛剧院有过合作。2007年夏季,他为桑坦德国际艺术节导演了《梦游女》。 他还与如下剧院有过合作: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唐·卡洛》),伦敦科文特歌剧院(《毒饮》、《唐·卡洛》),塞维利亚歌剧院(《阿依达》),以色列特拉维夫剧院(《托斯卡》)。他还与其他剧院,如塞维利亚、华盛顿剧院制作了《领袖》,与帕尔玛剧院制作了《西蒙·波卡涅拉》、《图兰朵》、《爱之甘醇》,在日本制作了《诺玛》。 乌戈·德·安纳最近在帕尔玛歌剧院指导了《浮士德》,在《浮士德》歌剧系列中,他导演了柏辽兹《浮士德的沉沦》和舒曼的《浮士德歌选》。在2009-2009年,他制作了许多新作品,如:在智利完成了《宠姬》、在都灵完成了《美狄亚》,在帕多瓦制作了《阿依达》,在马里博尔制作了《茶花女》。他在帕多瓦完成了他的最新制作品《莱哈尔的风流寡妇》。他为巴勒莫马西莫剧院2011季开幕指导的歌剧《战国妖姬》,为他本人赢得了声誉。 乌戈·德·安纳生于布宜诺斯艾里斯,从Ernesto de la Corcova艺术学校毕业,是电视、电影视觉艺术、服装设计的专家。毕业后,于拉普拉塔国立大学任教。 1997年,因导演了《伊莉丝》、《图兰朵》及《霍夫曼的故事》,被授予阿比亚蒂奖;2001年,他因在马德里皇家剧院导演的《唐·卡洛》,被授予最佳舞台导演、舞美设计和服装设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