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的作家有:法捷耶夫、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伊利亚·爱伦堡、钦吉斯·艾特玛托夫、肖洛霍夫。
1、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著名作家,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鼓舞下写成的;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是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他的作品的特色是把严格的现实主义的描写、深刻细腻的心理分析、浪漫主义的激情和抒情笔调有机地统一起来。
2、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儒略历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的笔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海燕》等。1927年10月22日苏联科学院决定就高尔基开始写作35周年授予他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当他此后不久回到苏联后他受到了许多荣誉:他被授予列宁勋章,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苏联全国庆祝他的60岁生日,许多单位以他命名。他的诞生地被改名为高尔基市。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肺炎逝世。
3、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苏联作家,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1904年9月22日出生于工人家庭。因家境贫寒,11岁便开始当童工 ,15岁上战场,16岁战斗中不幸身受重伤,23岁双目失明,25岁身体瘫痪,1936年12月22日,年仅32岁便去世。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小说的结尾说,保尔在近乎绝望的期待中,终于迎来了州委的电报:“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现实生活中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却没有那么幸运,而是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小说寄给出版社之后,开头吃了个闭门羹——退稿。后来经过朋友们的努力,才被一家杂志社小心翼翼地接受。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家乡烈士墓前的一段独白,成为了千百万青年的座右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应当这样度过人生: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4、伊利亚·爱伦堡,苏联作家。生于犹太人家庭。青年时参加革命。1908~1917年流亡巴黎,发表诗作。1920年回苏,作为记者被当即派回巴黎。至1940年一直生活在西欧。1941年回国发表攻击西方的《巴黎的陷落》,因此而获斯大林奖金。卫国战争中任《红星报》战地记者,发表不少反法西斯的政论,还著有长篇小说《暴风雨》、《九级浪》等。1954年发表中篇小说《解冻》,和回忆录《人、岁月、生活》(1960~1964)都是最早公开批评斯大林的作品。
5、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928年12月12日-2008年6月10日),吉尔吉斯斯坦作家,其作品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艾特玛托夫是当代苏联文学中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情色彩,提出了尖锐的道德和社会问题。艾特玛托夫的小说创作对中国当代作家有深刻影响。
6、米哈依尔·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 Шолохов 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当选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家协会理事。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1931年《静静的顿河》中译本作为鲁迅编辑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从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都很快介绍到中国来,尤其是《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刚一刊出,当月就译成了中文,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难寻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