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当然可以直接从地球飞到月球,而且说实话也没什么难度,不过前提是,着地前得有减速——应该没人会喜欢在着陆时附送一个蘑菇云或者火球什么的吧~
既然大家都喜欢轻轻的落在月球表面,那也就意味着最好航天器到达月球表面时的速度为0。
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在快到达月球时发动机反向工作来减速,而对于观众而言,火箭呼啸而去,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急停无疑的确是非常帅气……
But,绝大部分航天工程师的审美和大众是不同的,漂亮的转身急停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愚蠢的浪费推进剂的行为,来个精准的“抛球”更符合他们的审美——“抛出”航天器,利用地球引力逐渐减速,当到达月球时速度恰好减速到0。
而我们知道,如果一个物体只在引力作用下绕另外一个物体运动,根据开普勒定律,其轨迹必然是一个椭圆形,因此在发动机结束工作,航天器接近月球前,其轨道将是一个近地点在地球附近,远地点为距离地球38W公里的椭圆轨道,至于把它叫做霍曼转移轨道还是地月转移轨道,都没什么关系。
此图中地球和月球不是真实比例。
当然,这个轨道没有考虑到月球引力,加入月球引力后,真实的转移轨道如下图。
之所以是8字形,是因为这个是阿波罗的轨道,阿波罗轨道最大的特点是:它上面有人。所以NASA选择了一条“自由返回轨道”,也就是说如果阿波罗飞到月球后,不启动发动机减速的话,它会自动返回地球,而不会被月球捕获成为月球的卫星。这个设计在阿波罗13号上发挥了作用——在主发动机无法工作的情况下成功返回地球。很显然,”自由返回轨道“的参数是高度受限的,因此阿波罗的着月点
而对于其他登月器而言,地月转移轨道的选择就可以很多了——只要远地点超越了地月引力平衡点L1,接下来登月器就可以利用月球引力重新加速,滑向月球。
当然,这个轨道忽略了地球和月球的相对运动,所以阿波罗的轨道其实是这样的:
由于阿波罗是分体式设计,虽然有一个登月舱被丢到月球上了,但大部分的设备、燃料,或者说大部分的质量需要环绕月球运行,显然,登月器进入绕月轨道后再丢下登月舱,比在下落过程中分离要更有效一些。因此阿波罗是先进入绕月轨道,然后在分离着陆。
显然,对于其他登月器,尤其是嫦娥这样的只有登月器的,直接落到月球上也没问题。
But.. 你要知道,航天工程师都是恨不得给一个部件加上10个功能的主,辛辛苦苦花了这么多钱把这么多设备发射到了月球,你居然要它们只能在月球表面工作?任何一个登月器都一定要绕月球转上几圈,好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
接下来,再回到地球轨道上,目前大部分登月器都要绕地球转几圈才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为何不从地球直接发射进入转移轨道呢?
为了提高火箭效率,所有的化学火箭都采取了多节火箭的设计,同时,登月器的不规则形状决定了它留在火箭上时,太阳能电板、天线等突出部位要折叠,外面要套整流罩,因此,当最后一节火箭被抛弃后,登月器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分离、展开、上电、测试等等工序,而200公里高的轨道上,环绕一圈仅仅需要90分钟——不是不想快点进入转移轨道,而是时间实在来不及啊。
所以,目前为止的登月器轨道,大致遵循同样的规律——先在200公里高度绕地球几圈,然后进入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后再转几圈,着陆。
But.. 嫦娥的轨道和阿波罗还有非常显著的区别
嫦娥的绕地轨道,是逐圈增大的,最后才进入转移轨道,对应的,绕月轨道,是逐圈减小的,最后才进行着陆。而阿波罗要简单的多。其地球轨道上不存在调相轨道,月球轨道上进入300公里高的圆形轨道后只进行一次降低轨道即可完成登月器分离。
一次变轨机动,变化的轨道参数越大,意味着发动机需要更大的推力,需要更长的工作时间,控制的精度更高,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变化的轨道参数越小,则反之,而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花费的时间。
对阿波罗,由于装载了人员,在轨道上多停留一点时间,就需要更多的食品和空气,而更重要的是,越过范艾伦辐射带后,空间辐射骤增,对宇航员的影响很大,因此阿波罗的总任务时间是有其上限的,工程师设计时必须优先考虑节约任务时间的方案。而对于无人登月器来说,不值得为了节约时间牺牲可靠性,相反,更多的轨道时间有助于更多的观测任务。
对于绕月轨道,从圆形绕月轨道先进入近月点不超过20公里的椭圆轨道再进行登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近距离目视检查预计着陆地点,做登月的最后准备工作,这一点登月器没有区别。
作者:张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438642/answer/2670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