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至此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赤壁之战中曹操北方之人不熟悉南方情况,士兵疲病交加,曹操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的气候变化。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
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
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所以三国三大战役失败的原因有自己各有不同,但是三大战役中胜利的关键原因却有一个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火。
曹操在轻兵奇袭乌巢,一把大火烧掉了袁绍的全数粮草,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赤壁之中借助风势的一大火烧断了曹操统计天下的雄心壮志,此后曹操在没有南下渡过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