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怎样说明情节在悲剧中的作用

2025-02-25 00:32: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思想
文摘:
人的问题――本体的问题,是哲学乃至整个人文科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许多人文科学的研究正是以本体的问题为基础而逐步展开的,作为文学研究一个分支的莎士比亚研究也不例外。威廉·莎士比亚以其人本主义思想而著称,他的哲学思想在其著作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深深地启迪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因此,要想深刻地理解莎氏作品中表现的哲学思想,就必须全面理解莎氏的人学思想。悲剧是人类掌握的最美妙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艺术的结晶。研究莎氏悲剧中的人学思想,无论在哲学方面,还是在文学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将研究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思想。就人学研究人学,容易犯以偏盖全的错误,要研究莎士比亚人学,应首先找准一个正确可行的方向,因此本文从研究莎士比亚哲学的精神入手,确立莎士比亚人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任何哲学研究都是从探讨世界与人的本源开始的,莎士比亚人学研究也不例外,本文将以莎士比亚宇宙观为基础,进而演绎出莎氏在人性论、灵与肉以及人生终极目标等方面的观点,从而将莎氏的人学思想框架展现在读者面前。一、莎士比亚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人学是对哲学本体的研究,是哲学的核心。哲学的功用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因此,在哲学中超道德价值要高于道德价值。然而,西方一向有重视超道德价值而又不忽略道德价值的哲学传统。莎氏正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和蒙田那里继承了这一传统,强调超道德价值的同时,又不忽略道德价值,这正是莎氏哲学的一大特色。在他的悲剧中,莎氏对世界上的许多事物抱着怀疑的态度。这种怀疑态度是怀疑主义与教条主义的区别。怀疑主义“并不否认人类认识真理的能力”,它指引人们“应坚持对每一个由经验得来的命题报怀疑态度并进行考证”。受赛克斯特斯·安培雷克思和蒙田的影响,莎氏在他的悲剧中流露出明显的怀疑主义倾向。四大悲剧中的哲学,是怀疑主义的哲学,是重视超道德价值而不忽略道德价值的二元哲学,这就是莎士比亚哲学的精神。莎氏在悲剧中表现出明显的超道德倾向,本文将侧重研究他的超道德怀疑主义人学。二、人与宇宙莎士比亚人学是从他的宇宙观演绎而来的。在宇宙观方面,莎氏借鉴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基督教宗教哲学家的观点。莎氏对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进行了细微的修改,他认为世界是有神依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得井然有序的,神创造了理性并将它置入灵魂,然后将灵魂置入肉体。莎氏关于世界起源的假说与基督教信仰非常相似,这也许是莎氏受到了伊丽莎白时期基督教影响的缘故。对于人类在宇宙的地位,莎氏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一方面,他继承了奥尔菲斯主义关于命运女神之轮的信念,认为命运之轮的转动决定人们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强调,人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莎士比亚的人类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在悲剧中,莎氏隐约地暗示,人类能够影响自己的命运,天理有时是与人们的行为一致的。同时,莎氏也指出天理的局限性。至于谁最终决定人的命运——神还是人类自己的行为,莎氏并未在他的悲剧中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能够从中看到莎氏对于传统天理报应观念的疑惑,这也是他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认知能力,莎氏表示怀疑,虽然他未指出人类能否认识绝对真理,但倡议人们对事实要抱着疑问去验证。三、人性论通过对中世纪命运之轮理论和柏拉图宇宙生成论的修改,莎氏将更多的自由意识引入到人学之中。他认为,由于命运女神之轮永不停息的旋转,人们在宇宙中的地位并非固定,人无“先天人性”,即便世上存在人性,它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莎氏相信,人性中的多数因素是善的。他将恶归结于人们自我意识的滥用。在恶的问题上,莎氏的观点有些矛盾:他相信神造世界,又认为恶是一种存在,并将恶归结于自由意识的滥用和自我约束的困乏,这显然与神的神圣性相抵触。 四、灵与肉在灵与肉方面,莎氏主要受到柏拉图和圣奥古斯丁的影响。莎氏认为,人的灵魂由各施其能的三个次灵魂组成。最低级的植物性次灵魂与动植物的灵魂类似,负责营养、生长、繁衍、亡等本能性生理过程。二级次灵魂——敏感次灵魂有认知、理解、负责肉体和精神活动的功能。认知活动包括五种感官和一些常识性行为,即想象、幻想及记忆。这种活动包括肢体上的位移,也包括情感方面的因素。最高级的次灵魂有理性和意志功能,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以上三种次灵魂协同工作,指挥肉体的行为。灵魂的功能错乱会导致人们自由意识的滥用,产生恶行。莎氏认为,肉体是灵魂的附属体,服从灵魂指挥,没有灵魂的肉体是兽性的。 五、人的终极目标莎氏认为,做人是最重要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有知识、有道德、积极向上、贡献社会的人。莎氏强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个人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养成优良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品行,不过度追求名利,学会忍耐等等。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莎氏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补充:
)《李尔王》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遭受到一场悲惨的结局。悲剧的目的同样在于揭露原始积累时期的利已主义,批判对于权势、财富的贪欲。悲剧还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的英国现实。在第三幕第四场里,李尔被两个女儿驱逐出门以后,跑到暴风雨的荒野,诅咒女儿忘恩负义。在雷电交加中,李尔对穷苦的人们喊道:“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里,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的口表达了他对无家可归的农民的同情,同时也是对当代现实的揭露。但是,紧接着上面那段话之后,李尔说道:“安享荣华的人们呵,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这种求助于剥削阶级发善心以解决社会矛盾的想法,正是一种调和阶级矛盾的人道主义思想。 (3)《麦克白》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作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这出悲剧深刻地揭示出个人野心对人所起的腐蚀作用,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作。 (4)《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因为父王突然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复仇。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挽狂澜于既倒的责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漏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侦察他的行动和心事。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侦察他。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叔父觉得事情不妙,隐私可能已被发觉。宫内大臣波洛涅斯献计,让母后叫儿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把他刺。从此,奸王使用借刀杀人法,派他去英国,并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掉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王子临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赏析
莎士比亚中期的创作远没有早期作品这么多产,但却走出了喜剧的嬉笑怒骂与历史剧对过往封建时代的批判,转而探讨深刻的人性问题...
莎士比亚在这期间(1600-1608)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与《麦克白》。古典主义时代最深刻的人性论,在莎士比亚这四大悲剧中彻底的呈现出来——人生中种种悲剧的产生,实肇因于某些性格缺陷没有面对处理、不断因袭累积自身、最终自然导致出灾难性的后果。这人性观莎士比亚在四大悲剧中最早完成的《哈姆雷特》中表露无遗。他透过哈姆雷特的口说:“某种品行、脾气、习惯、缺点...冲破约束发展到反常...这少量的邪恶足以勾销全部高贵的品质,害的人声名狼藉。”而他每一个悲剧,分别探讨不同的性格缺陷。 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 《哈姆雷特》是四大悲剧中最早完成的作品,在这悲剧中,莎士比亚处理的性格缺陷是过于道德完美主义因而出现的优柔寡断犹疑不决——这性格在太平盛世无可厚非,但当周围出现很多伪善阴毒的小人,却仍坚持着道德的完美、导致过多的自我批判质疑并缺乏行动的决断力,会转而让自己、甚至是无辜的其他人陷入万劫不复的险境。 哈姆雷特早就疑惑父亲突然的、母亲快速改嫁给叔叔、叔叔继承统治大权的过程。他为此郁闷不乐。然后他遇见父亲的鬼魂,父亲告诉他,他面临的邪恶有多大。哈姆雷特于是知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哈姆雷特面对已父亲交代给他的复仇责任,知道这不只是还父亲冤屈这么简单,身为王子,复仇计划还代表着不让邪恶统治丹麦的正义使命。他也明白邪恶势力如此之大,他必须先装疯卖傻躲过自身性命不保的为难。 这样险恶的环境,哈姆雷特竟然在行动能力上犹疑不决。“唉,我真是一个蠢才,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却只会空言发牢骚,以为这样就是了不得的复仇了....”话才说完,他却开始转而自我批判质疑了:“万一我所看见的幽灵只是魔鬼的化身,借着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看准我的柔弱和忧郁,向我作祟,引我进入沉沦...?” 另一次,他陈述自己的心情:“是默默忍耐毒箭高贵?还是反抗不公平的苦难高贵?”他徘徊于行动边缘,迟迟不作决定。“惧怕不可知的后,...伟大的行动在这种考虑下也会逆流而退...” 哈姆雷特衷心期望自己的复仇行动,是能满足高贵、道德的要求,经的起后的审判。但是复仇本身,既有还回正义的高贵性、又有伤害人命的不安感,矛盾吊诡之际,行动也不对、不行动还是不对!“....在行动上要作的丝毫不让人指摘...”,正是这种自我期许,哈姆雷特一再错失复仇、还回正义的机会。 “我明明有理由...可是从不曾行动....是我过于审慎,还是我根本是懦弱?...我一再因循隐忍听其自然...却看着他们为空虚的名声视如归...。 ” 哈姆雷特一再错失机会,但是他面临的环境是如此阴险诡诈,叔叔何能给他宽裕的时间好处理完自我批判反省、确定道德完满,再满足为父亲复仇、还丹麦正义的计划? 哈姆雷特的叔叔对于害哈姆雷特,用计之毒、行动之快,哈姆雷特根本不是对手。等哈姆雷特的叔叔终于被哈姆雷特刺,却赔上了爱人奥菲莉雅、义人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自己的性命。整个复仇行动,完全没有彰显出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