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货币市场不处于这个平衡点,人们就会改变自己资产的构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利率也随之发生了变
化。
比如说,当市场利率高于平衡点的利率时,持有很多货币的人便会把他们手中没有利率的货币换成产生利息的金融产品/存款。这些产品的卖方,比如银行,希望减少自己的支出,因此他们会降低金融产品/存款的利率。相反,如果市场利率低于平衡点利率,也就意味着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卖出金融产品或者取款,于是银行等会提高利率来筹钱。市场上的利率会这样调整而达到平衡点时的利率。
流动性偏好的实质就是人们更加偏好最具有流动性的现金,需要利息作为“补偿”才会选择投资其它流动
性弱的商品,如股票、债券等等。根据这个理论,弱流动性商品投资周期越长,利率就应该越高,某证券年收益是10元,一开始年利率是5%,所以5%利率时,这个股票相当于200元。现在情况变了,利率变成2%了,该证券年收益依然是10元,相当于500元了。也就是说你的200元增益成500元了。现在有一个情况,就是本国的利率从建国以来没有低过2%,所以利率2%已经是低到极限不可能再低了(你自己预期利率变化),也就是说你的证券500元已经是极限了,不可能再增值了,所以你就把这个现在值500元的证券兑换成了500元拿出来了,因为这个证券未来只能价值下跌了。
这个证券一直被抛售抛售,直到没有一个人愿意买这个公司的证券,没人买证券这个公司就筹集不到资金,没有资金就不能投资,所以政府开始发行货币让利率继续降下来(用钱买曾经卖给人们的国债),这样人们手里的钱就更多了,但是他们还是不乐意买证券,因为买了将来利率升回来自己肯定是亏。公司们没有证券股票来筹集资金,只能找银行贷款,但是利率低,人们不乐意把钱存在银行来未来消费,都想拿在手里自己花钱买东西爽,所以银行贷款需求增加,人们又不存钱(银行供给减少)导致利率上升,抵消了国家发行更多货币降低利率的效果,于是利率降到一定程度无论国家再印多少钱,利率都不会下降了。因为人们都把钱揣在兜里,公司们又借不到钱了。这种人们不管有多少钱都乐意拿在手中的情况叫做流动偏好陷阱。
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会有很多变动。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一个是需求量的变动,一个是需求的变动,一般在初级或中级教材中讲图像变化时都有提到(曼昆是肯定提到过)。
1.利率上升引起的货币需求改变,是在L(i,Y)的线上进行变动,所以是负相关的。即利率上升,货币持有的机会成本增加(存起来收益变高了),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就减少;这里所谓货币需求改变,实质上货币需求量的变化。
2.货币需求改变引起的利率变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然有一个外生变量(即除利率外的)引起了货币需求变动。比如市场上商品增加(Y增加)需要更多货币量来交易,此时,是L(i,Y)整条曲线向外移动。这时,结合一条垂直或右上倾斜的货币供给曲线可知,利率增大,货币需求不变或增大。这里是货币需求而非货币需求量在变动。虽然概念有点绕,但是需要理解的就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有很多(如i,Y),但一张图是画不全的。在图上的变量(i)作用起来直接沿着曲线变动就行,就如同函数给定x得出y。不在图上的变量就需要改变整个函数的水平,而非沿图像变动。比如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资料扩展:利率影响货币需求,是影响的货币需求量,在一条线上的移动,所以利率上升,货币需求量下降。货币需求影响利率是由外生变量(如收入上升,货币需求上升,利率上升)作用的,表现为图像的整体平移。换句话说,利率表现为资金的价格,我们一般会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这就意味着利率越低,货币需求量越大。而很难说“需求量越小,价格越高”(显然这抛弃了逻辑性),因为这里变动的不是需求量,而是需求,具体来说,就比如收入变少了,需求曲线左移,从而利率下降。区分出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图像来看,流动性偏好接近水平,这里你可以把它看成带有一点点倾斜度,接近水平的一条线,此时利率难以下降,货币需求接近无限大,意思不就是,哪怕利率降低非常非常微小的一点,货币需求就会增加很大很大,趋近于无穷大的量?同理,增加也是。
个人觉得这个题选择B。这个题目考的就是凯恩斯陷阱也称为流动性陷阱。指的是:当利率极低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无限大。那不就行啦,都说了对货币的需求量是无限大。所以利率不管变得怎么样,它的货币需求都是不变的。都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