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为北京猿人。以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这一遗址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类遗址。
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及断裂的股骨、胫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发现10万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的灰烬遗址和烧石、烧骨等。
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北京猿人的发现,还将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1987年12月批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
周口店-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公里处,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仍然在进行中。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 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英学名为Homoerectuspekinensis。中国的直立人化石。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大约在6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近40万年。到约20万年前,北京猿人才离此而去。
北京猿人的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1532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头部前倾。
在北京猿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表明北京猿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这处遗址是1921年8月由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和美国、奥地利的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的,1927年起进行发掘。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而在此时期所发掘出来的头盖骨却在1941年时下落不明,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团。现存唯一真标本是1966年从顶部堆积层发现的一个北京人头盖骨的模型。后来又发现了石制品、骨角制品。当年参与挖掘的中方人员包括后来的院士贾兰坡先生,随着他的去世,一批当年挖掘的照片无人整理保管。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通常称为北京猿人、中国猿人。出自北京市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一处洞穴堆积中。这处堆积是1921年发现的,1927年起进行发掘。1929年12月,在这里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此后又发现石制品、骨角制品和用火遗迹。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周口店发掘中止。50年代后又出土若干人类化石。把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已经出土属于40多个个体的人类化石,10万多件石制品和骨角制品,近百种哺乳动物化石,上百种鸟类化石,以及用火留下的大量灰层。这些发现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材料最系统、最丰富的直立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意义重大,证明了直立人的存在,明确了人类发展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91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人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已走过很长的路,但其外貌仍保留了不少原始性状。如头骨低平、眉嵴突出、面部短而吻部前伸;脑量平均仅1000多毫升,大约只及现代人的2/3;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头部前倾,给人以似乎站立不稳的印象。实际上其四肢骨已与现代人接近,能够步履稳健地直立行走。北京人从居住地附近的河滩、山坡上挑选石英、燧石、砂岩石块,采取以石击石的方法打制出刮削器、钻具、尖状器、雕刻器和砍斫器等工具,用来满足肢解猎物、削制木矛、砍柴取暖、挖掘块根等种种需要。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烧焦的朴树籽在洞内成层地发现,美洲的印第安人至今还食用这种野果。鹿、羚羊,也许还有野猪、水牛等大动物,偶尔也会成为北京人的猎物,它们的骨头常常在洞内出现,上面往往有清楚的砍切痕迹。北京人会用火,成堆的灰烬说明当时已能很好地管理火。科学家根据出土的动物和植物化石,得知昔日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气候一度比今日华北温暖。随着全球性的气候波动,这里在几十万年间也曾发生冷暖、干湿的频繁交替。北京人会用火则大大提高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研究发现,北京人通常几十人结成一群。寿命很短,大多数人在14岁之前就夭亡了。 北京猿人头骨的最宽处在左右耳孔稍上处,向上逐渐变窄,剖面呈抛物线形。这与现代人头骨的最宽处上移到脑颅的中部不同,和尼安德特人相比也低一些。北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虽已比猿类增高,但低于现代人,比尼安德特人也稍低。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立方厘米,介于猿和现代人之间。他们的头盖骨比现代人约厚一倍。眉嵴粗壮,向前突出,左右互相连接。颅顶正中有明显的矢状嵴,头骨后部有发达的枕骨圆枕。北京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没有下颏。有扁而宽的鼻骨和颧骨,颧骨面朝前,这表明他们有宽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颌骨的内面靠前部有明显的下颌圆枕。他们的牙齿,无论齿冠或齿根都比猿类弱小,齿冠的纹理也简单,但比现代人粗大、复杂得多。另外,犬齿和上内侧门齿的舌面,有由底结节伸向切缘的指状突;上内侧和外侧门齿的舌面为明显的铲形。北京人的头部保存的原始性质和爪哇人相似,因而它们同属于直立人发展阶段。北京人的门齿呈铲形,有宽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颌骨内面靠前部有下颌圆枕等,又表明他们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北京人的下肢骨髓腔较小,管壁较厚(股骨的髓腔只占骨干最小直径的三分之一,现代人则占二分之一;胫骨的髓腔更小),但在尺寸、形状、比例和肌肉附着点方面都已和现代人相似,这证明他们已经善于直立行走。北京人的上肢骨除了髓腔较小管壁较厚外,和现代人的接近程度更甚于下肢骨,说明他们的上肢已能进行与现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动。北京人的身高,从发现的一条比较完整的股骨长度推算,约为1.56~1.57米。
北京猿人用的石器
北京人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和用火遗迹。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较少,且多为小型。原料有来自洞外河滩的脉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等砾石,也有从两公里以外的花岗岩山坡上找来的水晶。北京人用砾石当锤子,根据石料的不同,分别采用直接打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打制石片。其中,用砸击法产生的两极石核和两极石片,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并构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锤直接打击,以一面打制为主,并且绝大多数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北京人的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锤和石砧等多种类型。他们挑选扁圆的砂岩或石英砾石,从一面或两面打出刃口,制成砍斫器。这类石器的尺寸较大。“刮削器”系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盘状、直刃、凸刃、凹刃、多边刃等形状,是石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尖状器”和“雕刻器”数量不多,但制作比较精致,尺寸小,有的只有一节手指那么大小,制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术水平。(见彩图“北京人”的尖状器)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时期的遗址中,还从没有听说过精致程度堪与相匹的同类石器。石锤和石砧是他们制作石器的工具。从石锤上留下的敲击痕迹可以看出,北京人善于用右手操作。此外,在一些未经第二步加工的石片上,往往也发现使用过的痕迹。 北京人穴居,从事狩猎和采集。在灰烬中发现的敲破的烧骨,表明他们已经知道熟食。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北京人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着艰难的生存斗争。季节变化、自然灾害、猛兽侵袭、疾病困扰,无一不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威胁。从化石测知的数十个北京人个体的年龄告诉我们,他们的死亡率极高,这也可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是一座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始建于1953年。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斐文中先主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距北京市区约48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考古遗址,是“北京人”的发祥地。 1.在天桥长途汽车站或者六里桥东乘917(阎村高速)路、836路到周口店路口下车,换乘房38路抵达周口店猿人遗址。
2.地铁房山线到苏庄站换乘房15路、31路到周口店路口下车,换乘房38路抵达周口店猿人遗址。
3.沿京港澳(G4)高速至阎村出口,走京周路抵达周口店。
景点门票:30元、学生15元
景点位置: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
开放时间:8:30—16:30
住宿餐饮:设招待所、餐厅
土特产品:桃、杏、梨、苹果、核桃、柿子、枣等
周围景点:庄公院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距离北京城约50千米,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
周口店遗址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出土人类化石200余件,石器10多万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是人类化石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