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龙旗。
这种旗叫“黄龙旗”,是中国第一种官方国旗,在清朝末年(1888~1912)使用。
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而当时其他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在英国商人以“中国士兵扯下英国国旗、侮辱国旗”为由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让中国人知道“国旗”的重要性,更多的人开始思考中国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国旗。
1862年,清朝又吃了一次没有国旗的亏。清军在湖北长江水域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涉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为此,经恭亲王、曾国藩,及湖北、江西等涉及水军的巡抚共同会商,决定以三角形黄龙旗为中国官船的标志。之后,中国所有水师船舰均悬挂三角形黄色龙旗,并在清朝驻外机构中使用,但还没有明确三角黄龙旗为国旗。
1888年,李鸿章在同西方的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诸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陷入无旗可挂的尴尬,深感有失体面,于是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慈禧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最后决定使用四角黄龙旗为大清国国旗。
该国旗一直使用到1912年清王朝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五族共和旗”(红黄蓝白黑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