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药和毒气是否被广泛用于战争?

2025-04-02 12:14: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现代战争使毒,那叫化学武器,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谁用谁倒霉比如萨达姆,他在两伊战争时打急眼了,有点输不起,便悍然对伊朗使用了沙林毒气攻击,投放了大量的沙林、塔崩、芥子气等毒剂,对伊朗造成了严重的杀伤。根据当时的记录,仅塔崩毒气伊拉克自1981年起就被用于对伊朗的炮击,而1983-1988年间,芥子气、沙林等毒剂更是频繁被使用。后来萨达姆又在1988年同年镇压库尔德人叛乱时再次使用了化学毒剂,使用战机投掷了沙林和芥子气炸弹,后被指控造成了5000多库尔德人死亡。这成为萨达姆受审后最大的罪行之一。

到1991年海湾战争时萨达姆的余毒都仍然存在,人们非常害怕萨达姆拿化武攻击以色列,科威特和多国部队,着实紧张了好一阵子,所幸萨达姆没傻到家。

实际上萨达姆并不算什么毒气大牛,在化学毒剂方面最厉害的是美国,他们开发的VX毒剂堪称化武之王,1968年做VX投放实验时,因为“鬼怪”战机挂载的毒剂罐发生故障,小小一罐VX毒剂被半空播撒,造成了颅骨谷地6000只羊死亡,其余生物死伤无数。尼古拉斯凯奇电影《勇闯夺命岛》中,被老兵们盗走并准备拿导弹发射出去的毒剂就是以VX为原型,它的杀伤力一点都没掺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包括德国在内,对化学毒剂的运用都相当谨慎,没有任何人使用哪怕一丁点毒气。

但唯独中国战场和埃塞俄比亚例外,因为当时贫弱的中国根本不具备化学战能力,因此日本可以恣意对中国军民使用毒气攻击,还得意洋洋的称之为“决胜瓦斯”,坑害中国军民无数。意大利人也因为被埃塞俄比亚人打得头破血流,恼羞成怒而使用了毒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化学毒剂高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多种高强度毒剂被开发出来,沙林、梭曼都源于此时。

再往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化学武器最泛滥的时刻,英法德等主要参战国开发出了相当多的化学毒剂,比如我们熟知的芥子气就是那个年代开发的,阿道夫·希特勒最后也是因为芥子气受了伤。


除了芥子气外,还有氯气、路易士气、光气等毒气,仅德军在使用的毒剂就达到22种之多,甚至还有许多双方秘密使用的,但因为各种原因表现不好而被放弃的毒剂,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打成了化学武器满天飞的恐怖战争,动辄就是各色毒烟满战场的翻滚,士兵们除了尽力刮干净自己的胡子,并祈祷防毒面具不会有故障,没有任何的办法。

实际上,防毒面具也没用,许多毒剂是非吸入式的,靠接触和皮肤吸收一样能中毒,甚至还拥有长期的沾染性,保不准你吃饭时拿衣服擦擦手就中招了。

一战以前的毒气战历史就很少了,在不具备工业化学能力之前,人们根本没办法经济高效的生产出大量的毒剂,甚至在现代化学到达一定高度前,人们连找出一种适合大范围使用的毒剂都不行历史上倒是出现个误会,许多文章记叙了英国在对南非、中国用兵时,曾经使用过一种名叫“列低炮”的毒气炮弹,还留有大量的文字记录,形容列低炮如何凶残。然而,所谓的列低炮其实是苦味酸炮弹,这是一种后来被很频繁使用的炸药,英文写作“Lyddite”,与其说苦味酸把人熏死,到不如说那时候的人对剧烈爆炸的冲击波陌生。

更早一点的古代就实在乏善可陈了,西方人主要喜欢使用湿木叶和硫磺来制造呛人的浓熏敌。同样的东西还有利用松香、锯末和沥青制造的熏烟,这种战例从古希腊人的战争到十字军东征都有出现。然后还有利用烧炭制造的一氧化碳杀死坑道里敌人的方法,有些书籍提到过中世纪时发生过这样的战例,但有争议且记叙不明确中国古代曾经也有一段时间利用硫磺熏敌,后来还诞生了利用朽柴垛加菜油、蜡、枯草来制造浓烟的方法,当黑火药被运用后,中国人开始利用黑火药制作毒烟球。这种烟雾弹算是古代科技含量最高的东西了,它的成分非常驳杂,在配比很混乱的黑火药中掺入了巴豆、砒霜等成分,然后做成球状,用特制的纸片糊住外面,有需要时就点燃了扔出去,被熏到的人将又吐又呕头晕倒地。

非烟熏的方法也有,比如兵器淬毒,古代各种地方都存在给武器淬毒的情况,比如使用箭毒木在箭头上的少数民族,为历代中原军队都带去了很大的伤亡。又比如关羽中的毒箭,他哪怕刮骨疗伤也为此元气大伤。

除了这些直接运用外,古代还会采用各种毒药破坏水源,比如往水井里释放各种有毒物质,给敌军饮水造成困难,或者干脆将死掉的人畜丢进水源里,让细菌来破坏水质。

总的来说,古代人因为无法掌握能大规模作用的战争毒剂,所以只能通过一些小手段有限度的在战场上使毒,真正毒剂被大规模运用还是现代的事情,但随着文明的发展,化学毒剂也成了过街老鼠,很难再见得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