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或是左联的某个作家的生平作品及思想和相关的内容
2025-04-28 16:04:5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作家简介:柔石(1902~1931)
  现代小说家。姓赵,名平福,后改名为平复。柔石是其笔名。浙江省宁海县人。1902年 9月28日生。父亲开小店谋生。因家境困难,柔石10岁才入学。1917年赴台州,入浙江省立第六中学。不久退学,在家自修。1918年秋,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柔石关心国家大事,参加晨光社,从事新文学活动。1923年师范毕业后,在慈溪等处任小学教员,并开始创作。短篇小说集《疯人》于1925年在宁波自费出版。内容以恋爱为题材,多为身边琐事的描绘和个人情绪的抒发。同年春赴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常听鲁迅讲课。年底回浙江在镇海中学当教员,后任教导处主任。在这期间,他写了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对知识分子的脆弱徘徊有所批判,但调子低沉。1927年春,北伐军占领浙江,他回到故乡,创办宁海中学,并任县教育局局长。1928年5月参预宁海亭旁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宁海中学被解散,柔石避居上海,开始结识鲁迅。1929年1月,为《语丝》编辑。在这之前,和友人设立朝花社,在鲁迅领导下,致力于介绍外国文艺,尤其是版画和北欧、东欧的文学,先后出版《朝华》周刊20期、旬刊12期、《文苑朝华》 5册。1930年春,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柔石为发起人之一。接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基本成员之一,先被选为执行委员,次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同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代表“左联”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作《一个伟大的印象》。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1929)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1930)。《二月》以主人公萧涧秋来到芙蓉镇的遭遇,反映20、30年代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徨,表现他们在与旧社会冲突中的悲剧性格,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显示出柔石在创作上的才华。《为奴隶的母亲》的创作,表明作者正努力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已臻成熟。它通过浙东地区流行的“典妻”制度,在朴素的白描中塑造了穷苦妇女春宝娘的鲜明形象,控诉了封建主义的野蛮、残酷,读来令人怵目惊心。他另有短篇小说集《希望》和翻译作品卢那察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高尔基的《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
  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柔石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

回答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左翼作家为了促进文学与人民大众相结合所展开的活动﹐或称文艺大众化讨论﹑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艺大众化运动﹐是在列宁的文学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艺术是属于人民的”的思想指引下展开的﹐不少人都引用列宁的这些言论作为立论的根据。这个运动,还直接受到20年代末日本左翼作家提倡革命文学大众化的启发。在第一次讨论中,有些文章介绍过日本的经验。与工农群众的解放事业联结在一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实际上未能和工人农民结合起来这个矛盾﹐是产生文艺大众化要求的内在的根本原因。在前後将近10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是左翼作家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引起进步文艺界文化界的关切。文艺大众化运动加强了新文学创作与群众的联系﹐读者的范围从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扩大到一部分职员﹑店员和市民阶层﹔促进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後大量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的涌现。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充分实现文学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存在许多实际困难。
  一方面,广大工人农民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各个方面﹐都被剥夺了享受文学艺术的权利﹐革命作家﹑革命文学创作也难以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
  一方面,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左翼作家﹐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未能和工农大众打成一片。是妨碍他们的创作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主要原因﹐这方面也还缺少自觉。在第一次讨论中。
  鲁迅就清醒地指出当时“是使大众能鉴赏文艺的时代的准备”﹐只能“多作或一程度的大众化的文艺”﹔“若是大规模的设施﹐就必须政治主力的帮助﹐一条腿是走不成路的”(《文艺的大众化》)。他的这个估计﹐是切合实际的。文艺大众化﹐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後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才开始得到真正的普遍实现。

回答3:

柔石(1902~1931)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柔石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
1.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1929)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1930)

2.《二月》以主人公萧涧秋来到芙蓉镇的遭遇,反映20、30年代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徨,表现他们在与旧社会冲突中的悲剧性格,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显示出柔石在创作上的才华。
3.《为奴隶的母亲》的创作,表明作者正努力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已臻成熟。它通过浙东地区流行的“典妻”制度,在朴素的白描中塑造了穷苦妇女春宝娘的鲜明形象,控诉了封建主义的野蛮、残酷,读来令人怵目惊心。
4.“革命文学”阵营:
1928年1月,太阳社和《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
创造社《文化批判》(李初梨、冯乃超、彭康),《创造月刊》突变。
“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新月》月刊(胡适、徐志摩、梁实秋)创刊。

回答4:

左联是20年代末由太阳社和创造社的争论引起的,到了三十年代,进行了组织上的统一。1930.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简称左联。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田汉等四十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左联三大主张:1,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且从事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2,文艺要以无产阶级在黑暗里的斗争为主要内容。3,无产阶级文学是反封建,反资产阶级,同时反失掉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
论争:与论语派的论争(文学应如何看待现实)
与京派的论争(关于文学力的美和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