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从三个方面讲清
一、狄仁杰生平
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出任汴州判佐,后在阎立本的推荐下,担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后来,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一年之内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一时名声大振。
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柏树,唐高宗要处死他们,狄仁杰却认为他们不应判死罪。唐高宗怒道:“他们是让我作不孝之子,必须要杀他们。”狄仁杰道:“汉朝时有人盗取高庙玉环,汉文帝想要灭其族,张释之直谏道:‘假如盗取了长陵一把土,将如何按律加其罪?’于是罪只杀一人。陛下的法律悬挂在宫外阙门上,法律规定本来就有差别等次的,罪不至于死而让他们去死,这是什么缘故呢?现在误砍一株柏树,就杀掉二位大臣,后世之人将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主呢?”高宗于是免去了二人的死罪。几日后,狄仁杰被授予为侍御史。
679年(调露元年),司农卿韦机督建完成宿羽、高山、上阳等宫,狄仁杰以宫室太过壮丽为由上表弹劾,韦机因此被免官。不久,狄仁杰又弹劾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跋扈,请求交付法司审理。高宗下诏宽宥,狄仁杰道:“朝廷虽然缺乏人才,但是却不缺王本立这种人。陛下为什么要爱惜此人,而亏损王法呢!如果一定要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贬到没人的地方,给将来忠贞的人作为警戒!”王本立因此被治罪。
不久,狄仁杰加朝散大夫,又改任度支郎中,并在高宗前往汾阳宫(在今山西静乐县)时,充任知顿使。
686年(垂拱二年),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在任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受拥戴,宁州百姓还为他立碑颂扬。当时,右台监察御史郭翰巡察陇右诸州县,弹劾了大批官员。到达宁州后,见颂扬刺史美德的人不绝于路,郭翰对人说:“一到州境内,就知道治理的如何了。”于是向朝廷推荐狄仁杰。不久,狄仁杰被征拜为冬官侍郎。
688年(垂拱四年),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抚使。当时,江南之地有很多民间自行设立的祠庙,狄仁杰奏请焚毁1700余所,只留下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不久,狄仁杰改任文昌右丞,又出为豫州刺史。
当时,越王李贞在豫州起兵反抗武则天失败,六七百人受到株连,五千余人没入官籍。司刑使逼狄仁杰行刑,狄仁杰认为判决有误,请求延缓行刑,然后秘奏武则天道:“我本想正大光明的上奏,但似乎有谋逆的人说清之嫌;但是如果我明白什么是对的又不说的话,恐怕违背了陛下您怜悯天下百姓之心。这些人做出谋逆之事并非他们自愿,希望您怜悯他们的不得已。”武则天就下旨赦免了她们的死罪,改为发配到丰州。囚犯们被押至宁州时,宁州父老到郊外迎接,并道:“是我们的狄使君救了你们的命吧?”于是囚犯们相互搀扶着到百姓为狄仁杰立的石碑旁哭成一片,斋戒三日,这才离开宁州。囚犯们到丰州后,又为狄仁杰立碑,以颂恩德。
当时,宰相张光辅率军讨平李贞之乱,部下将士自恃功劳,大肆勒索,狄仁杰一概不予听从。张光辅怒道:“你这州官是要怠慢元帅吗?”狄仁杰说:“祸乱河南的只是一个李贞而已。现在一个李贞死了,而千万个李贞又生了。”张光辅不解其意,狄仁杰道:“您率领三十万军队平定叛乱,但是不能约束士兵,纵容他们的暴行,那些无辜百姓死亡惨重,不忍目睹,这不是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吗?况且,那些遭胁迫跟随越王的人,他们势必不愿坚守,等到朝廷军队突然攻来之后,放弃城池归顺朝廷的不可胜数,那些归顺的人顺着绳子从城墙上滑下,城池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你为什么纵容那些贪求战功的人,去追杀这些准备归顺投降的人呢?只恐怕冤声沸腾直冲九霄云天!我如能请来尚方斩马剑,就杀了你这罪人,到时我再向朝廷请罪,即使我死了,我的功德也将永远铭记在百姓的心中。”张光辅无言以对,但是却怀恨在心,回朝后便弹劾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后出任洛州司马。
二、高宗经历
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
不久高宗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对此,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对。李义府、许敬宗等却迎合帝意,表示赞成;宿将李勣则奏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655年)废王皇后,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不久,长孙无忌被迫自缢,褚遂良则被流放至更遥远的爱州(今越南清化),死在那里。
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诉辩解,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这件事情过后,李治再也无由压制武后。
显庆末年,李治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
上元二年(675),李治患的风眩症更厉害了,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谏道:“陛下奈何将高祖、太宗的天下,不传给子孙而委任给天后啊!”李治因而暂时停议。武后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约千余卷;并且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
李治期朝政主要和武氏共同商议处理,但李治仍掌握实权,在他执政年间,武后的支持者李义府、许敬宗等先后倒台,武后的政敌及家属拜相,王废后的族兄王方翼也受到任用,拟定《内训》和《外戚诫》压制武家人兴风作浪,武后对此皆无可奈何。
三、武后掌权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后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阳宫城之前,随时接纳臣下表疏。同时,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后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同时,武后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这样,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于是在朝廷内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以致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整天都惶惶不可终日。为奖励告密,武后对告密者破例授官,以卖饼为生的侯思止,是一名无赖,因诬告舒王元名与恒州刺史裴贞谋反,被任命为游击将军、侍御史。王弘义以无德行见称,告乡里谋反,擢授殿中侍御史。是年杀安南王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李贤二子,唐之宗室至是杀戮殆尽,其幼弱幸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