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核处理器的技术关键

2025-04-27 20:05:4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与单核处理器相比,多核处理器在体系结构、软件、功耗和安全性设计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潜能。
CMP和SMT一样,致力于发掘计算的粗粒度并行性。CMP可以看做是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在芯片容量足够大时,就可以将大规模并行处理机结构中的SMP(对称多处理机)或DSM(分布共享处理机)节点集成到同一芯片内,各个处理器并行执行不同的线程或进程。在基于SMP结构的单芯片多处理机中,处理器之间通过片外Cache或者是片外的共享存储器来进行通信。而基于DSM结构的单芯片多处理器中,处理器间通过连接分布式存储器的片内高速交叉开关网络进行通信。
由于SMP和DSM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了,CMP结构设计比较容易,只是后端设计和芯片制造工艺的要求较高而已。正因为这样,CMP成为了最先被应用于商用CPU的“未来”高性能处理器结构。
虽然多核能利用集成度提高带来的诸多好处,让芯片的性能成倍地增加,但很明显的是原来系统级的一些问题便引入到了处理器内部。 同构还是异构
CMP的构成分成同构和异构两类,同构是指内部核的结构是相同的,而异构是指内部的核结构是不同的。为此,面对不同的应用研究核结构的实现对未来微处理器的性能至关重要。核本身的结构,关系到整个芯片的面积、功耗和性能。怎样继承和发展传统处理器的成果,直接影响多核的性能和实现周期。同时,根据Amdahl定理,程序的加速比决定于串行部分的性能,所以,从理论上来看似乎异构微处理器的结构具有更好的性能。
核所用的指令系统对系统的实现也是很重要的,多核之间采用相同的指令系统还是不同的指令系统,能否运行操作系统等,也将是研究的内容之一。 多级Cache设计与一致性问题
处理器和主存间的速度差距对CMP来说是个突出的矛盾,因此必须使用多级Cache来缓解。目前有共享一级Cache的CMP、共享二级Cache的CMP以及共享主存的CMP。通常,CMP采用共享二级Cache的CMP结构,即每个处理器核心拥有私有的一级Cache,且所有处理器核心共享二级Cache。
Cache自身的体系结构设计也直接关系到系统整体性能。但是在CMP结构中,共享Cache或独有Cache孰优孰劣、需不需要在一块芯片上建立多级Cache,以及建立几级Cache等等,由于对整个芯片的尺寸、功耗、布局、性能以及运行效率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另一方面,多级Cache又引发一致性问题。采用何种Cache一致性模型和机制都将对CMP整体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在传统多处理器系统结构中广泛采用的Cache一致性模型有: 顺序一致性模型、弱一致性模型、释放一致性模型等。与之相关的Cache一致性机制主要有总线的侦听协议和基于目录的目录协议。目前的CMP系统大多采用基于总线的侦听协议。 CMP处理器的各CPU核心执行的程序之间有时需要进行数据共享与同步,因此其硬件结构必须支持核间通信。高效的通信机制是CMP处理器高性能的重要保障,目前比较主流的片上高效通信机制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总线共享的Cache结构,一种是基于片上的互连结构。
总线共享Cache结构是指每个CPU内核拥有共享的二级或三级Cache,用于保存比较常用的数据,并通过连接核心的总线进行通信。这种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通信速度高,缺点是基于总线的结构可扩展性较差。
基于片上互连的结构是指每个CPU核心具有独立的处理单元和Cache,各个CPU核心通过交叉开关或片上网络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各个CPU核心间通过消息通信。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扩展性好,数据带宽有保证; 缺点是硬件结构复杂,且软件改动较大。
也许这两者的竞争结果不是互相取代而是互相合作,例如在全局范围采用片上网络而局部采用总线方式,来达到性能与复杂性的平衡。 任务调度、中断处理、同步互斥
对于多核CPU,优化操作系统任务调度算法是保证效率的关键。一般任务调度算法有全局队列调度和局部队列调度。前者是指操作系统维护一个全局的任务等待队列,当系统中有一个CPU核心空闲时,操作系统就从全局任务等待队列中选取就绪任务开始在此核心上执行。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CPU核心利用率较高。后者是指操作系统为每个CPU内核维护一个局部的任务等待队列,当系统中有一个CPU内核空闲时,便从该核心的任务等待队列中选取恰当的任务执行,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任务基本上无需在多个CPU核心间切换,有利于提高CPU核心局部Cache命中率。目前多数多核CPU操作系统采用的是基于全局队列的任务调度算法。
多核的中断处理和单核有很大不同。多核的各处理器之间需要通过中断方式进行通信,所以多个处理器之间的本地中断控制器和负责仲裁各核之间中断分配的全局中断控制器也需要封装在芯片内部。
另外,多核CPU是一个多任务系统。由于不同任务会竞争共享资源,因此需要系统提供同步与互斥机制。而传统的用于单核的解决机制并不能满足多核,需要利用硬件提供的“读-修改-写”的原子操作或其他同步互斥机制来保证。 半导体工艺的迅速发展使微处理器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同时处理器表面温度也变得越来越高并呈指数级增长,每三年处理器的功耗密度就能翻一番。目前,低功耗和热优化设计已经成为微处理器研究中的核心问题。CMP的多核心结构决定了其相关的功耗研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低功耗设计是一个多层次问题,需要同时在操作系统级、算法级、结构级、电路级等多个层次上进行研究。每个层次的低功耗设计方法实现的效果不同——抽象层次越高,功耗和温度降低的效果越明显。
当前Intel的CPU的功耗相对较低,得益于先进的英特尔构架和45纳米、32纳米制程工艺,同时Intel还专门为CPU开发了不少节能技术,比如C6深度节能技、英特尔智能功效管理 和主动管理技术 等等,Intel在移动CPU市场,更是凭借超低电压处理器(ULV)和凌动(Atom)系列处理器,遥遥领先于对手。 随着技术革新的发展,处理器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但是在安全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一方面,处理器结构自身的可靠性低下,由于超微细化与时钟设计的高速化、低电源电压化,设计上的安全系数越来越难以保证,故障的发生率逐渐走高。另一方面,来自第三方的恶意攻击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先进,已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现在,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提高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领域备受注目。
今后,CMP这类处理器芯片内有多个进程同时执行的结构将成为主流,再加上硬件复杂性、设计时的失误增加,使得处理器芯片内部也未必是安全的,因此,安全与可靠性设计任重而道远。